玩酷网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我们和于敏在看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于敏突然就说这个量错了,这个得求助于华东计算所的同志们。[凝视] 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史上,有一位从未出国留学的物理学家,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帮助中国完成了氢弹突破,创造了世界最快纪录。他叫于敏。 1965年的一个普通工作日,理论物理研究所里传出一阵争论声,于敏盯着刚从华东计算所传来的核装置物理量纸带,眉头紧锁。“这个数据不对。”他坚持要求重新核查计算结果。 在那个年代,计算机是比黄金还珍贵的设备,它的计算结果几乎就是真理,同事们从物理方程开始逐一排查,编程步骤也反复检验,始终找不出问题。直到华东计算所的技术人员拆开机器,才发现一个晶体管元件确实损坏了。 这件事在当时的科研圈子里传为佳话,同事杜祥琬后来回忆说,于敏能从成千上万个数据中敏锐察觉异常,靠的是对核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积累的计算直觉。 于敏的物理天赋确实惊人,但更重要的是他在极端条件下化繁为简的能力,氢弹预研初期,国内唯一的计算机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原子弹研制,留给氢弹项目的机时少得可怜。 于敏团队只能依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进行繁重的数值计算。 面对这种困境,于敏创造性地提出了“无限增殖模型”,通过忽略介质运动来简化计算,专门用于估算中子增殖和升温速度,这个方法巧妙绕开了当时计算机根本无法处理的复杂流体力学问题,大幅提升了研究效率。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估算能力,1960年代某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法国学者正在介绍中子截面积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尚未公布时,于敏悄悄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预估数值,几分钟后,当法国学者公布测量结果时,现场的中国物理学家都惊呆了——于敏的估算几乎分毫不差。 何祚庥院士后来在《物理》杂志上回忆这个细节时感叹,于敏能够基于理论物理的基本原理,通过心算就得出如此精确的数值,这种能力在理论物理界极为罕见。 但于敏从不认为氢弹是个人功劳,每当有人称他为“中国氢弹之父”时,他总是摆手拒绝:“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哪一个人能完成的。” 在九院的那些年里,于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氛围,无论资历深浅,每个人都可以在“鸣放会”上自由发表观点,把自己的想法写满整个黑板。年轻的研究人员经常能看到于敏亲自上台,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核物理概念。 正是在这种开放讨论的环境中,中国氢弹最终采用了独特的“于敏构型”设计方案。这个构型不同于美苏的技术路线,完全基于中国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从1961年转入核武器研究到1988年公开身份,于敏隐姓埋名27年,这期间他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基础理论研究,全身心投入到氢弹事业中,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出现严重问题,但他从未因此退缩。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个速度至今仍是世界纪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于敏和他的团队在理论物理上的突破性贡献。 回顾于敏的科研生涯,最打动人的不仅是他的聪明才智,更是他将个人能力与集体目标完美结合的方式,他既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准确判断,又懂得如何激发整个团队的创造力。 于敏曾说过,做学问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科学家精神,也向我们展示了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意志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于敏这样的“深度思考者”?面对AI和大数据,传统的理论分析和物理直觉还有多大价值?你认为现代科研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于敏式的理论洞察力,还是团队协作的开放精神?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解放区团委--“只要国家需要,过去学的都可以抛!”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是国家最高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