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四大家”领导主动领办民生实事31件,带动全区解决民生痛点问题52个;2.3万人次党员下沉社区,累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2025年10件民生实事稳步推进,完成率超75%;新出台制度10项、修订完善制度3项,民生实事办理过程群众监督、结果群众评价,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襄州区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持续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构建“多部门联动、全流程响应”的服务机制和“办理过程群众监督、办理结果群众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各地各部门全力强服务、提效能,推动干部干事创业“更上心”、群众办事“更舒心”、企业发展“更安心”,交出一张张履职尽责的“民生答卷”。
抓实基层卫生医疗质效建设
今年以来,区卫健部门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群众关于基层卫生医疗质效建设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抓好问题解决。
该区选派市第六人民医院6名人员到6家基础薄弱卫生院挂职业务院长,明确挂职规定和纪律要求,着力提升干部本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健康襄州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实际需求,安排中级以上职称医师进入基层卫生院进行医疗帮扶。目前,该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派出47名主治医师下沉18家基层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健康服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群众基本健康需求保障不足等问题。
组织专班对41家村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机构执业、医务人员资质、诊疗活动、传染病信息上报、医疗废物处置等情况,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优质、高效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全面推动“医圈”建设,通过明确任务分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设“医圈”服务站。截至目前,医疗系统内200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医圈”志愿服务活动。
“支持起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近日,区检察院通过“支持起诉”帮助杨先生等5人追回被拖欠两年多的8.5万元工资。
2023年10月,襄阳某产业园项目工程完工后,包工头甲某未按约定支付杨先生等5人工资18万元。杨先生等5人多次催讨无果,向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投诉。经协调,甲某承诺分三期支付。然而,甲某仅支付了首期1万元,剩余17万元以资金困难为由拖延,杨先生等5人再次陷入维权困境。
今年6月,杨先生等5人向区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检察机关依法受理,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协助杨先生等5人调取工程量清单、承诺书、欠条等证据,确认甲某及其劳务公司存在拖欠工资事实,其行为违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区检察院随即作出“支持起诉”决定。
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区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召开专项调解会,对甲某及劳务公司负责人展开释法说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甲某与杨先生等5人达成书面和解,甲某当场将第二期8.5万元工资交到杨先生等5人手上,剩余8.5万元于2025年9月1日前一次性付清。为了保证第三期款项按时支付,双方还在调解书上明确了逾期未支付的违约责任,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保护。
聚焦产销堵点助力企业拓展市场空间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区科经部门立足职能,聚焦企业产销堵点,全面精准梳理企业主营产品、产能规模、技术优势及原材料采购渠道等信息,成功帮助慕安新型材料签订482万元产销合同。主动对接市级部门,搭建省域内企业供需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向上推荐龙梦达服饰、誉德智能等4家企业参与武汉企业供需对接会,助力企业拓展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惠企政策引导效应,积极抢抓“两新”政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指导企业申报各类示范试点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目前,长源东谷、盼盼食品、悦兴纸箱、威能达、郭氏粮油等5家企业已获批2025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技改类补贴。组织封神新材料等8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苏海机械、坤芝精密等10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级。
为精准破解中小企业因传统抵质押物不足导致的融资痛点,区科经部门积极开展宣讲活动,组织200余家企业参加全区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政策培训会,切实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全区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授信金额达21410万元,实际放款9961万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水系修复整治筑牢民生安全屏障
今年以来,程河镇针对水利设施薄弱环节,全力推进水系修复整治工程,筑牢民生安全屏障。程河镇将重点水毁工程修复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问题整改不拖延、不打折。
在水系修复整治工程中,该镇争取上级政策与资金支持,启动内石羊集防洪闸紧急修复工程,组织人员连续奋战20天,高效完成闸门及启闭设施更换、出水口八字墙重建、消力池清淤加固、堤岸护坡整修等系列工程,及时消除堤岸坍塌的安全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三岔口闸水毁修复工程同步推进,重点完成河道护岸加固、闸门出水口破损修复等关键节点施工,确保闸门启闭功能恢复如初。
今年5月,西门口堤防公路明口修复工程顺利竣工,该工程创新采用新型防渗材料,大幅提升了堤防结构稳定性与防洪闸密封性能,并将堤岸整体宽度拓宽50厘米。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群众的农业生产通行难题,为程河社区堤外2000多亩耕地的耕作生产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民生微课堂”为群众排忧解难
今年以来,区融媒体中心紧扣主责主业,践行“媒体为民”职能,在“微行襄州”视频号推出《民生微课堂开讲啦!》版块,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医保政策、防溺水知识、科学防暑、农业养殖等热点,以短视频形式搭建起政策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发布50余条短视频,累计解答超1000条民生疑问,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为确保服务精准有效,该中心深入调研,通过梳理公众号后台留言、实地走访等方式,精准定位群众需求。在了解到不少家长高度关注孩子暑期的涉水安全后,该中心立即制作系列防溺水科普短视频,以可爱的卡通形象演绎溺水危险场景,让孩子们直观了解到私自下水的严重后果。同时,邀请专业人员还原溺水及救援过程,展现溺水时的无声挣扎和正确救援方式,详细介绍了襄州区防溺水举措,如智能监控系统、无人机巡航以及高密度人工巡查等,让家长安心。
在助力群众就业方面,该中心制作求职指南类视频,清晰讲解线上招聘会预约流程,还列出最近3场招聘会数据,为求职者提供参考。
目前,《民生微课堂开讲啦!》总播放量已超40万次。医保类视频推出后,区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咨询量下降53%,电话咨询时长缩短至平均1.5分钟。防溺水内容被12所学校纳入安全教育素材,辖区内野泳巡查发现人数同比下降71%。
“免申即享”提升特殊群体获得感
今年以来,区行政审批部门聚焦民生领域,联合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残联等部门,秉持“数据赋能、精准服务”理念,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主动筛查比对,实现“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让符合条件的群众不需要申请就能自动享受政策福利。
针对重度残疾人等重点群体,该区通过系统自动筛选对象,今年已为全区4639名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92.78万元。同时,运用大数据精准锁定813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额资助其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费用,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针对0至6岁残疾儿童,该区通过“政策找人”筛选出需求后,联合区残联主动协调,为125名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针对残疾考生,部门数据共享提前摸清需求,为2名考生实施全程服务保障。
目前,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医保救助、0至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助、残疾大学生就学资助等多项政策已实现“免申即享”,累计惠及群众已超1.2万人次,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该区将持续深化“免申即享”服务机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推动惠民政策精准直达、应享尽享。同步建立政策实效“回头看”机制,用长效制度托举民生温度。
爱心托管班破解农村家庭“看护难”
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孩子“看护难”成为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古驿镇坚持开门教育,聚焦农村家庭急难愁盼问题,开办暑期爱心托管班,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该镇牵头将爱心托管服务纳入重点民生项目,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3个标准化托管点,整合多方资源,组建由5名退休老干部、15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及5名机关单位业务骨干构成的服务团队,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托管+教育+实践”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科学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邀请退休老干部每周开设书法课,手把手传授执笔技巧与书法文化,指导学生完成书法作品100余幅。古驿镇派出所安排民警开设禁毒教育课,通过案例讲解、仿真模型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防毒意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唱歌、绘画兴趣班,累计教学260课时,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同时,暑期爱心托管班结合夏季安全重点,开展防溺水专题培训12场,组织应急演练5次。
截至目前,该镇暑期爱心托管班累计服务150余名农村儿童,覆盖12个行政村,家长满意度达98%。
全力补齐街道基础设施短板
今年以来,肖湾街道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园林社区商业小区密集,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居民违规占道停车现象频发,不仅影响交通秩序,还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该街道迅速组织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与园林社区联合排查,利用辖区内1600平方米闲置荒地打造停车场。面对权属复杂、环境脏乱的困境,街道综合执法中心3天内清运垃圾12车、平整土地并规划90余个车位。社区制作指引牌20块、发布公告30余次,线上线下开展宣传。同时,引入智能道闸提升管理效能。7月中旬,该停车场投用后,日均停车超80台,周边违停减少,显著改善出行安全。此外,该街道还先后打通楚鹰社区东襄华府小区二期旁断头路、解决襄钢社区老旧小区漏水等问题。
该街道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一线精准摸排基础设施薄弱点,构建“专业力量牵头实施+社区协同保障”的联动模式,实现从问题发现、资源整合、快速建设到长效管理的全流程闭环。同时,敏锐识别并高效利用辖区内存量资源,以最小成本投入解决最大民生痛点。
加装电梯解决居民“上下楼难”
“以前爬5楼要休息3次,现在按下按钮就到家,真是把实事办到了心坎上!”近日,襄州区清风园小区居民李阿姨看着试运行的新电梯高兴地说。这是金华街道铁四院社区聚焦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推进电梯加装的暖心成果。
清风园小区建于1999年,9栋31个单元均为多层建筑,70岁以上居民占比超60%,“上下楼难”成了老年人最大的生活困扰。街道和社区在入户走访、民意征集时发现,89%的高楼层居民有加装电梯意愿,因户型差异、资金筹措、审批流程等问题,迟迟未能推进。
针对这一问题,铁四院社区决定采取“一单元一方案”策略,对3个需求最迫切的单元,逐户摸排情况,制定专属方案。针对审批繁琐的问题,金华街道相关负责人主动对接住建、消防等部门,派专人全程协助整理申报材料,缩短审批时限。
加装电梯不仅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还带动了小区二手房挂牌价平均上涨了8%,成为“民生工程”变“民心工程”的鲜活例证。铁四院社区将一如既往地把居民的“小事”当“大事”,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襄州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