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晓琳
8月,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的草原上,一阵“嗡嗡”声里,一架带着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格桑花开·同心向阳”信·Young实践团的学生刘昊翔,把无人机图传的实时画面给牧民看:5公里外的山沟里,一群毛色发黑的牦牛清晰地出现在热成像镜头里。“您看,这就是您家的牛!”刘昊翔指着屏幕喊。牧民凑上前,粗糙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戳了戳,眼睛一下子亮了:“这么远都能看见?不用我再‘跑断腿’了?”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带着专业设备,跨越3000多公里,把“无人机放牧”这项新技术,送到了以畜牧业为命脉的高原牧场。“来之前我们就摸清了当地的难处。”团队指导老师王博文说。当曲卡镇的牧民们面临着四大难题:牦牛藏羊散养易走失,年均损失超15%;60岁老牧民日均徒步20公里巡查,人力成本飙升;暴风雪、狼群袭击往往“发现即损失”;靠经验判断草场载畜量,误差率高达40%。“这些痛点,正好是无人机能解决的。”王博文说。
为了让牧民能听懂、愿意用,团队花了不少心思。他们准备了汉藏双语的课件,把“GPS定位”“热成像技术”这些专业词,配上牧场实景图和藏语标注;带来两台梯度化无人机设备组合,让牧民亲手操控试飞,并搭载喊话器播放特定音频吓退天敌,还可规划航线测绘草场面积。
“以前找一头丢了的牛,全家出动找半天,现在无人机40分钟就能扫完整个牧场。”当曲卡镇团委书记边巴旦增感慨,“我们牧场大、人手少,这技术能帮大忙!要是能培训几个本地飞手,以后就能自己用了。”
“草原上的格桑花开得旺,我们送的‘科技种子’也该发芽了。”王博文说,团队不仅教牧民基础操作和设备自检,还准备校企合作培养“新牧人”,“后续我们会搭建线上虚拟平台,远程教大家操作,还帮想考证的牧民对接培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