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阻扰93阅兵的国家出现,拒绝向中国道歉,还威胁各国不要参加 2025年8月25日,日本外务省的一纸外交通告搅动了国际舆论:日本政府通过驻外使馆向欧洲及亚洲国家发出呼吁,要求各国“谨慎考虑”是否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这份通告将中国纪念活动歪曲为“反日色彩浓重”,试图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至此,日本成了二战胜利80周年之际,首个公开阻挠他国参与中国纪念活动的国家。 讽刺的是,十天前的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刚在战败80周年讲话中轻描淡写地提到“反省战争”,却对侵略中国的暴行避而不谈,更未向亚洲受害国道歉。 日本政府这种操作并非孤立行为。就在石破茂讲话当天,其内阁成员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和财务大臣加藤胜信高调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自民党议员集体紧随其后。 石破茂虽未亲自参拜,却以自民党总裁身份自费向靖国神社献上祭祀费,表面“克制”实则暗送秋波。 这种分裂姿态暴露了日本政治精英的集体困境:既想在国际场合扮演“和平国家”,又不愿与军国主义历史切割。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在东海方向同步展开军事挑衅。8月中旬起,自卫队启用美国制“海上守卫者”大型无人机,以“监视”名义频繁抵近钓鱼岛。这款单价数亿日元的装备,号称能监控4700平方公里海域,实则是对中国主权的试探性侵犯。 日本阻挠他国参加中国纪念活动的深层动机,要从其系统性篡改历史的行动中寻找答案。2025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新版中学教科书,将“慰安妇”表述从“强制征用”改为模糊的“战时动员”,并删除了具体受害者人数。 731部队人体实验等罪行被压缩为小字注释,南京大屠杀则被归入“争议事件”。 这种篡改服务于政治目标:同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首次写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为军事介入台海铺路;防卫预算飙升至8.7万亿日元(约610亿美元),重点发展射程1000公里的改进型12式导弹。 历史修正主义与军事扩张实为硬币两面。日本右翼将中国纪念活动视为对其“历史叙事战”的威胁,若国际社会凝聚“日本是侵略者”的共识,其扩军修宪的合法性将崩塌。 因此日本选择将中国塑造为“利用历史煽动对立”的国家。但事实是,中方公布的纪念活动方案明确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邀请160余国驻华外交官参观抗战展览时,巴拿马大使雷鸣评价其为“和平的课堂”。 而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强硬,离不开美国的战略纵容。2025年6月,美日达成协议在日本部署“堤丰”导弹系统,这种兼具反导和打击能力的武器,标志着日本“只守不攻”政策的终结。 作为回报,日本积极配合美国“印太战略”:拉拢菲律宾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在南海联合演习,甚至将俄乌冲突与台海局势挂钩,渲染“东亚版乌克兰危机”。 这种角色让日本产生错觉:只要扮演好美国代理人的角色,便能换取对历史问题的“豁免权”。 但日本的算计正遭遇现实反噬。当外务省呼吁各国抵制中国阅兵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公开驳斥:“反对侵略是联合国的基因,谈何中立?” 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仅确认出席北京活动,更在千岛群岛揭幕二战纪念馆,公布日军731部队罪行的解密档案。东盟国家同样拒绝配合:印尼防长普拉博沃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直言“不站队”,马来西亚防长希沙姆丁强调“区域问题自主解决”。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焦虑,与其在现实博弈中的力不从心形成残酷对照。2012年日本非法“国有化”钓鱼岛时,海上保安厅船只每年巡航300余天,中方船只仅零星出现。 而到2024年,局面彻底逆转: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355天,几乎实现全年覆盖,日本巡逻船多数时间只能在外围观望。 今年5月,一架日本民用飞机闯入钓鱼岛领空,中国海警舰载直升机迅速升空发射信号弹驱离。日方反诬“中方侵犯领空”,却遭中国国防部以200万字历史法律证据链驳斥。 这种压制力源自中方综合国力的跃升。日本耗资415亿日元购买的“海上守卫者”无人机,在技术上已被中国“翼龙”“彩虹”系列超越。后者不仅能组网监控整片海域,还具备电子战和打击能力。 更让日本焦虑的是,中国在东海常态化部署歼-20战机和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10分钟内可覆盖日本西南诸岛。当石破茂政府扬言“击落侵入无人机”时,中国外交部警告“任何军事行动视为宣战”,日本最终未敢越线。 当日本政客在靖国神社鞠躬献祭时,当教科书将侵略美化为“进出”时,当无人机在钓鱼岛徒劳盘旋时,他们或许该重温1946年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警示:“忘记苦难可能招致灾祸。” 80年过去,拒绝道歉的日本正在成为亚太的孤岛,而历史早已给出答案:真正的孤立,始于对良知的背叛。 资料:日本阻挠他国参加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官方表态: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