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惨遭出卖,被日军包围,最后只有一颗子弹。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举动…… 1942年的鲁中山区,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此时,和日军奋战的王凤麟,身边只剩下三十来个弟兄,子弹也快打光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他膛里还剩的一颗子弹,可那颗子弹要打谁,他犹豫了。 王凤麟的本事,是从山林里练出来的。 他年轻时在白山黑水间打猎,能在几百米外一枪撂倒野兽。 后来参加抗联,专盯鬼子巡逻队。 有一次,他隔着三百米,一枪就把敌军少佐撂倒。 当时的司令杨靖宇还拍着他肩膀说:“好小子,真是穿林虎。” 打那以后,他的名字在敌人耳朵里就成了噩梦。 1938年,他去了趟莫斯科,拿回了爆破专家的证书和狙击徽章。 回来后,他在山东纵队带兵,讲究的是狠和准。 训练新兵,他让人蒙眼拆“地雷”,其实就是挂铃铛的瓦罐,稍有差错就叮当作响。 练枪法,他让人盯着香火头,眼睛不能眨,香燃尽了才算过关。 士兵们又怕又服气,因为跟着他上阵,从没打过亏仗。 可再厉害的人,也难挡命运。 1941年底的扫荡里,他左腿中弹,那时没有药,医生只能硬生生把腿锯掉,他疼得把木棍都咬碎。 醒来时,他第一句话还是:“手榴弹记得延时三秒。” 所有人都以为这条硬汉废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枣木拐杖,又出现在战场上。 他单腿跳着指挥爆破,把鬼子装甲车炸上天,日军在战报里都骂他是“独腿恶魔”。 正因如此,他成了叛徒的眼中钉。 唐云三本是县大队参谋,后来被鬼子收买。 1942年冬天,他领着上千日伪军扑向马鞍山,想要一口气把王凤麟吃掉。 可山上只有王凤麟带的一个警卫班,还有作家冯毅之的家人,老人、女人、小孩都在。 仗一打就是两天。 第一枪,王凤麟隔着晨雾,钉死了敌军中队长,战士们没子弹了,就搬石头往下砸,鬼子一次次冲上来,又被赶下去, 第二天敌人拉来山炮,冯家的老父亲当场被炸死,血洒了孩子们一身。 王凤麟蹦着跑过去,把孩子的眼睛蒙上,血手在岩石上划出深痕。 那一刻,他心里明白,山上这几十条命,怕是走不下去了。 中午时分,叛徒唐云三拿着喇叭喊:“王团长!鬼子要你当司令!”那语气像是在施舍。 王凤麟慢慢摸到子弹袋,里面只剩最后一发。 他举枪,瞄向叛徒,又转到举望远镜的鬼子少佐身上。 要杀那个卖国贼,还是要先解决敌人主将? 他想起莫斯科教官说过的话,狙击手的最后一颗子弹,必须留给最值钱的目标。 枪声响起,少佐的望远镜炸裂,他扑倒在雪地里。 山下的日军瞬间炸锅,像潮水一样扑向山顶。 王凤麟把狙击枪往石头上一磕,枪身断成两截。 他抱着冲上来的鬼子,直接滚下悬崖。冯毅之的妹妹冯文秀,把三个孩子绑在自己身上,也纵身跳进了云雾。 这场恶战,最后只活下了一个人,就是炊事员刘厥兰,被酸枣树挂住,才逃过一劫。 日军清点战场时,愣住了,山上三十多人,硬是换掉了两百多条敌命。 唐云三去领赏,却被鬼子军官一枪崩了,骂他:“你没说山上有这么多疯子!” 多年后,刘厥兰站在马鞍山的纪念碑前,抹着眼泪说:“副团长那颗子弹,打出了咱中国人的骨气。” 今天再走上马鞍山,石头堡子里还留着当年的弹孔,里面嵌着半颗生锈的子弹头。 护林员说,每逢大雾天,总能听见山谷里传来沉闷的石头滚落声,好像战士们还在和鬼子拼命,声音从没停过。 一个只有一条腿的神枪手,用最后一发子弹告诉世人:面对侵略,宁死不屈。 那些倒在山上的人,留下的不是绝望,而是后来人骨子里的倔强和胆气。 正因为有他们,中国才挺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