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鹏
雨水未来,先织蓑衣。
2024年初,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针对近年来该院受理刑事案件总数呈上升态势,特别是危险驾驶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轻罪案件上浮明显的问题,开展了一场轻罪治理的创新实践,命名为“蓑衣行动”。
“蓑衣是摆渡人在摆渡时用以避雨防潮的衣物,一方面有未雨绸缪之意,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摆渡人不畏困难,渡人于正途的勇气与信念。”城中区法院院长韩雪梅介绍,“蓑衣行动”意即立足预防与教育,从源头治理犯罪,诠释了法院作为摆渡人的职责与使命。
据了解,今年年初,城中区法院又启动“蓑衣行动之正冠计划”,对处于“弱冠之年”的犯罪行为人进行个性化矫正,帮助其融入社会避免再犯。今年5月,城中区法院建成“蓑衣行动摆渡站”,通过规范化、形象化的载体阵地,进一步深化了“蓑衣行动”。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蓑衣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上半年,城中区法院新收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5%,并且结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审理周期仅为13天。有的放矢
说起开展“蓑衣行动”的初衷,城中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朱晓柳介绍说,近年来,刑事犯罪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重罪比例不断下降,该院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轻罪案件占比大幅上升,轻罪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为此,“蓑衣行动”势在必行。城中区法院从大数据研判分析入手,先后制作《危险驾驶审判白皮书》《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态势分析报告》等。有了权威、详细的数据支撑,通过“对症下药”,确定从速裁程序、司法建议、定向普法、非刑措施四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
以重点罪名危险驾驶罪为例,城中区法院开展了安全驾驶系列宣传活动,分为驾校学员“安全上路”、危货运输企业“护运危货”、客运司机“平安出行”三个部分,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庭审旁听与专题法治宣讲相结合的模式。宣传活动每期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活动,例如,针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问题较多的情况,对危货企业开展“护运危货”专题普法;在旅游旺季来临前,对客运司机开展“平安出行”专题普法。
同时,城中区法院发挥司法建议重要作用,通过个案办理分析社会治理短板,向有关部门提出及时弥补治理漏洞的司法建议。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城中区法院新收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5%,其中危险驾驶罪案件同比下降37.5%,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同比下降73.8%。重点帮扶
在“蓑衣行动”开展过程中,城中区法院发现相当数量的18岁至25岁年龄段的犯罪行为人,虽然生理年龄已成年,但心智尚在成长阶段,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或中断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和错误观念的诱导,为此,2025年初,该院针对处于“弱冠之年”的犯罪行为人及高风险群体,启动“蓑衣行动之正冠计划”,涵盖依法从宽处理、建立“正冠档案”、重点帮扶指导、加强法治教育以促进成长等6个方面内容。“正冠计划”面向三类群体:一是该年龄段的犯罪行为人,重点是轻罪行为人,通过对其行为进行个性化矫正,帮助其融入社会,避免再犯。二是面向该年龄段的一般人群,重在通过法律的普及、案例的宣传等进行一般预防。三是面向社会大众,重在通过典型事例的深入报道,使社会大众对该年龄段的犯罪行为人回归社会给予更多包容,减少“标签化”影响对其回归之路造成的障碍。
在重点帮扶指导上,法院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携手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疏导被告人的心理困扰,助力他们重新走上正轨。持续探索
为进一步深化“蓑衣行动”,2025年5月,“蓑衣行动摆渡站”建成,它既是存放“正冠档案”、活动资料的资料室,也是日常开展轻罪治理的工作室,还是收集典型案例对外宣传的窗口。
在“摆渡站”的墙上,“为社会织蓑衣为群众遮风雨”这两行字非常醒目,这不仅是法院“摆渡人”的深切愿望,更意味着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需要不断深入、持续探索。
为进一步推动辖区社会治理,城中区法院精心组织团队,开展了细致入微的调研工作。他们梳理和统计了各个街道办的犯罪数据,并细化至每个街道办涉案人员的所涉罪名和具体人数,从而总结出辖区内犯罪活动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城中区法院正在制定个性化法治宣传方案,逐步开展专题活动。
韩雪梅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系统挖掘、总结“蓑衣行动”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探索更多更务实的举措,促进轻罪治理工作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延伸。
诉讼服务中心:0971—12368
省法院导诉台:0971—6165249
省法院督察局:0971—616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