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8年9月,萧明华随导师台静农来到台北,在台北师范学院(今台北师范大学)成为

1948年9月,萧明华随导师台静农来到台北,在台北师范学院(今台北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那时的她,齐耳短发,常常穿着蓝布旗袍搭配白绒线外套,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们都喜欢听她讲李商隐的《无题》。 可谁也不知道,这个温文尔雅的女子,早已在1947年北平师院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肩负着为解放事业传递情报的重任。 在台北福州街14号的一间破旧木屋里,萧明华开始了她的地下工作。木屋地板缝隙漏风,雨天要用陶盆接漏,条件艰苦得让人难以忍受。 但她却在这里,用一本《唐诗三百首》作为载体,将微缩胶卷藏在第108页的夹层中,记录下敌人防卫方案的每一个细节。 她的同事回忆:“她表面文弱,可一看到地图上的红线,眼睛就亮得像看到了曙光。”正是这份信念,让她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硬是撑起了一张情报网。 1950年2月4日,萧明华的兄长萧明柱过生辰,特意赶来探望妹妹。那天,他隐晦地提醒她:“最近风声紧,注意安全。” 可仅仅两天后,2月6日,萧明华还是被捕了。特务将她拖进审讯室,竹鞭抽打、铁烙烫肉,甚至将她绑上老虎凳,逼她供出同伴。 她疼得三次休克,皮肉烧焦的气味混杂着霉味弥漫在空气中,可她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 2月11日,特务以为她已被折磨得意志崩溃,允许萧明柱最后探视一次。兄妹见面,表面是用台州方言聊家常,实则在桌下用摩斯电码敲击传递情报。 萧明华拼尽全力,将“琼州海峡防御薄弱”的关键信息传出。特务记录中只写下“兄妹方言耳语,内容不明”,却不知这一疏漏,改变了战局走向。 萧明柱临走时,为妹妹梳理散乱的头发,手指颤抖,眼泪止不住地掉。他知道,这一别,可能是永别。 2月12日凌晨,萧明华被拖回牢房,手中紧握着一把母亲赠送的木梳,七齿已断,象征着家国不能两全的痛。 她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墙上画下一只飞鸟,狱友林玉芳回忆:“晨光洒进来,她整理好衣衫,像是要去讲堂上课一样。”那份从容,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她从未被击垮。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把断齿木梳里还藏着秘密。萧明华曾在油灯微光下,用针尖在梳柄夹层刻下最后的情报碎片。 虽然她未能亲眼见证,但两个月后,1950年4月,解放军根据她传递的情报,提前48小时登陆海南岛,拔除文昌炮台,成功解放全岛。她的牺牲,换来了胜利的曙光。 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押往台北马场町刑场。秋风萧瑟,她身形瘦弱,却昂首挺胸,步履坚定。 那一刻,她或许想起了讲台上的诗句,或许想起了彼岸的亲人,但她没有一丝畏惧。枪声响起,这位年仅27岁的女子,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1982年4月,她的英灵终于魂归八宝山烈士墓。墓碑上刻着“归来兮”,引自《楚辞·招魂》,仿佛在呼唤海峡彼岸的英灵归来。 她的兄长萧明柱在回忆中写道:“我最后一次为妹妹梳头,那把断齿木梳我一直留着,它是她的意志,也是她的不屈。” 萧明华的故事,像一把断齿木梳,刺痛人心,却又让人感受到她钢铁般的意志。她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位地下工作者的忠诚与无畏。 从讲台到牢房,从情报网到刑场,她用24小时的生死抉择,换来了海南岛战役的胜利,换来了更多人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