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张温代表孙权出使蜀国,诸葛亮摆宴宴请张温,在宴席上张温出题为难蜀国大臣问:“老天爷姓什么?”没想到一个酒徒的回答,不仅让张温心服口服,也让在场的诸葛亮大吃一惊。 在三国乱世中,蜀吴联盟摇摇欲坠,一场宴席竟成外交战场。张温出使蜀汉,问出“老天爷姓什么”难题,一个蜀臣的回答让全场震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智慧较量? 三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魏蜀吴三足鼎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建立曹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蜀军损失惨重。刘备退至白帝城,公元223年病逝,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嘱咐刘禅视诸葛亮如父,一切听从诸葛亮安排,并允许诸葛亮若刘禅不堪辅佐,可自取成都。刘备去世后,蜀汉国力虚弱,若魏吴联手进攻,蜀汉难以为继。为稳固局面,刘备在世时已派宋玮、费祎等人赴吴求和,孙权表示愿修旧好。但刘备既逝,诸葛亮担心东吴生变,正为此发愁时,邓芝主动求见,建议再派使臣重申联盟,共同抗魏。诸葛亮决定由邓芝前往。 邓芝抵达东吴,向孙权说明唇齿相依的道理,孙权认可,同意复盟。孙权问群臣谁愿出使蜀汉,无人响应,因忆赤壁之战诸葛亮雄辩,惧受辱。张温自荐,孙权问其不怕诸葛亮,张温答诸葛亮为人,我亦为人,何惧。张温字惠恕,出身吴郡张氏名门。实际上,张温和诸葛亮有亲戚关系,黄承彦是诸葛亮岳父,其妻与张温妻为姐妹,张温是诸葛亮姨父,故不惧。张温出使蜀汉,诸葛亮礼遇,任务完成。临行,诸葛亮赠礼设宴饯行,蜀汉官员齐聚。 宴会上,官员早到,唯秦宓迟到。诸葛亮多次催促,秦宓方至。张温问诸葛亮其人,诸葛亮答蜀中文士。张温见秦宓迟到,心生不满,欲为难他。张温问秦宓有学问吗,秦宓答蜀中孩童皆有,我岂无。张温问天有头吗,秦宓答有,在西方,《诗经》云乃眷西顾,故头在西。张温问天有耳吗,秦宓答有,《诗经》言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闻。张温问天有足吗,秦宓答有,《诗经》述天步艰难,无足何步。张温问老天爷姓什么,秦宓答姓刘。张温问何知,秦宓答天子姓刘,故天姓刘。张温问太阳生于东方吗,秦宓答虽生于东,终没于西。张温无言,诸葛亮见状,打圆场,说言语为戏,望张温归后促联盟。张温此次出使未扬吴威,反受挫。 秦宓以《诗经》为据,应答如流,体现蜀汉人才智慧与对国家的忠诚。这场辩论虽在宴席,却关乎两国颜面。蜀汉强调正统,天子姓刘,暗指刘氏为天命所归。太阳生东没西,暗示吴在东、蜀在西,联盟虽起于东吴求和,但蜀汉居主导。张温本想立威,却被秦宓反制,显示蜀国底蕴。历史上,这种辩论常见于外交场合,用经籍隐喻政治意图,避免直接冲突,促进理解。 张温归吴,向孙权述蜀汉政通人和,赞诸葛亮贤明。孙权不满其言过当,调张温至豫章郡军中。张温为文官,对军务无兴,常言蜀地优越,诸葛亮英才。孙权疑其动摇吴人心,恐人才流失,生除意。后来,吴臣暨艳、徐彪犯罪,张温与二人交好,有书信往来,孙权以此逮捕张温。张温囚禁六年,公元230年病死狱中。蜀吴联盟因此稳固,共抗曹魏,但张温结局反映吴国内部猜忌。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智慧碰撞。蜀吴联盟维护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体现了先贤的战略眼光。这段故事提醒我们,外交中智慧比武力更重要。蜀汉坚持正统,维护国家尊严,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