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9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时间倒回郇真在 985 任教的日子,这位满怀理想的数学教授,曾陷入深深的挫败:她站在讲台前逐页讲解 PPT,台下却是一片冷清。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干脆缺席,课堂出勤率低得刺眼。三年耕耘,换来的不是教学认可,而是考核不过的结果。 离开那所曾让她引以为傲的高校时,郇真承受着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将问题归咎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反而沉下心反思:问题或许在教学方式上,自己过于依赖书本与公式的 “照本宣科”,让抽象的数学与学生之间隔了一层 “墙”。 这时候,她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她数学的样子:那时父亲从不用枯燥的推导 “逼” 她学数学,而是用生活里的趣味场景引导她感受数学之美。这份记忆点醒了郇真,她决心打破 “读 PPT” 的老套路,找回 “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参与” 的教学初心。 命运的转机在 2019 年到来,华中科技大学向郇真抛出橄榄枝,邀请她担任特聘教授。这一次,她彻底重构了课堂:不再是自己一人 “唱独角戏”,而是把教室变成了 “数学实验室”。 讲图论时,她以外卖员规划最短送餐路径为例子,让抽象的算法变得直观;讲拓扑变换时,她拿起面团反复揉捏,演示流形结构的变化;就连最难理解的线性代数,她也能用乐高积木拼搭出概念模型。 当冰冷的公式与鲜活的生活场景产生联结,教学的鸿沟悄然填平。郇真的课堂出勤率一路飙升至 95%,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主动举手提问、参与讨论,曾经冷清的教室,变成了充满思维碰撞的空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教学上的突破没有耽误她的科研,反而让她以更鲜活的思维投入研究。不久后,郇真以独立作者身份,将论文发表在创刊 142 年的国际顶刊 ACTA 上。这份荣誉的分量不言而喻:在 ACTA 的历史上,她是第 11 位发表独著的中国学者,更是其中唯一一位非院士。学界评价,她的研究成果直接将中国的代数拓扑研究整体向前推进了五年。 从 “985 课堂无人听” 到 “国际顶刊独立作者”,郇真的逆袭让网友沸腾:“原来 985 也会错过好老师!华科大是真的识货!”“终于看到把数学讲‘活’的老师,这才是学生爱上数学的样子!”“被辞退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换条赛道重新出发的起点!” 正如郇真曾在论文手稿上写下的:“数学家的冷板凳,终将孵化出星星。” 如今,这颗 “星星” 不仅照亮了她的学术之路,更给中国高校带来深刻启示:人才评价不该只有 “一把尺子”,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给予学者试错与成长的空间,或许能让更多 “郇真” 发光。 而对个人而言,被一扇门拒绝时,若能勇敢反思、主动改变,往往能在另一扇窗前,遇见更广阔的风景。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