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保契锐评 | 酒店业 “不赚钱”效应已显现,保险业前景能否破局?

大河有水小河满。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1-6月数据,其中一个数据引起多家媒体关注。

数据显示,北京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1613家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3%,与此同时,利润总额降幅达92.9%,为5980万元。其中,纳入统计的1613家限额以上酒店,是指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酒店。

换言之,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酒店,经简单的平均计算,上半年每家却仅赚到了3.7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

酒店作为经济末端的产业,其利率的快速下滑,意味着“不赚钱”效应已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细枝末节,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

当然,酒店业的经营情况引起如此关注,有其历史原因。2023年,酒店业迎来最强势的反弹:全年营业总收入1608.95亿元,同比增长超30%;利润总额29.17亿元,一举扭转三年特殊时期的亏损局面。在此背景下,平均房价、平均出租率、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等经营指标亦迎来全面正增长。

但好景不长,2024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住宿业情况便出现明显恶化,营收同比下降了31.9%。

对此,业内外习惯于将原因归结于社会公众旅行消费意愿降,更深层次的则是消费信心无法从根源上重建。

与此同时,从媒体采访看,除消费意愿下降外,酒店业的另一支撑性消费亦在快速下降,典型的是出差人群中异地过夜人数持续下降,而商务长租亦大幅下降。

对此,有人将其称之为“群体性的观望”。

覆巢之下无完卵。酒店业经营压力之下,降本增效自然成为常规操作,但从媒体采访报道看,裁员之下的精细化运营基本无法缓解现实压力,平台抽佣、运营支出、累计人员成本等刚性支持实际中并不能真正压降。与此同时,刚性合规成本(消防、税务、社保)却依然在持续上升。在整体消费信心重建本就难度重重的背景下,行业的经营情况更加窘迫。

从经济学理论看,消费行为本身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归根结底,长期看,其底层逻辑仍在于消费信心能否重建的问题,短期看,则是资本是否仍有耐心的问题。

酒店只是万千消费的一个缩影,甚至是最末端消费的缩影。

在如是宏观环境之下,对于保险业而言,会不会是利好呢?答案一言难尽。

正向看,消费式微,储蓄必然上升。根据央行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境内住户存款余额突破162.02万亿元,较年初激增10.77万亿元,增幅达7.42%;同期住户贷款余额仅增加1.17万亿元至84万亿元,居民“净存款”规模攀升至78.02万亿元的历史峰值。若以15.4亿人口估算,人均存款已达10.5万元。从数据看,居民的储蓄意愿强烈,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数据的波动亦呈现出居民对不同储蓄类产品的倾向。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仅一个月时间,存款总额锐减1.11万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多减少了7800亿元。

“存款搬家”不是新鲜词汇,近年来早已为大众尤其是保险业所熟知,但在今年7月这场大规模、超高速的“存款搬家”运动中,保险似乎并非首选,从市场反应看,股市回暖吸引了此次主力挪储资金,而公募基金则成为另一胜者,其后才是以保险为代表的银行理财。

当然,不管主力挪储资金流向后续会如何变化,以保险为代表的银行理财都会分得一杯羹。

反向看,新单保费是否可持续增长存疑。对于存量保费而言,保险刚性兑付和较高“利率”支撑之下,续期揽收或许越来越顺畅,但对于新单保费而言,或许是另一番天地。

一来,831利率切换之后,保险的刚性“利率”与银行理财相比并不占优势。时至今日,保险的销售逻辑仍是“理财化”,未能真正构建起全面的保障优先理念。在销售环节,收益仍是核心竞争力,但在该轮的收益比拼中,股市、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似乎都胜出一筹。

二来,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增量利润下滑,使得投资活水较难为继。对此,无需过多赘述。毕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社会公民都在践行,有限资金的优先级分配很难出现较大偏差。

无论如何,寿险业仍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行业,至于能否在新一轮的资金流向争夺战中实现既定目标,既要看行业整体对合规的容忍度,更要看各家公司中短期战略目标的平衡策略。毕竟,短期的狂欢可能带来未来无尽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