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项羽月下追韩信,他能改变乌江自刎的局面,并一统天下吗? 刷到个历史圈的热门争论:

项羽月下追韩信,他能改变乌江自刎的局面,并一统天下吗? 刷到个历史圈的热门争论:有网友说「项羽要是肯连夜追韩信,彭城之战就能砍下刘邦脑袋,哪轮得到乌江自刎?」也有人冷笑「就算追回来,这俩一个要面子一个要里子,能处到一块儿才怪」。 这个问题像颗小钢珠,砸进历史的湖面——项羽真能靠追回韩信翻盘吗? 一、彭城之战那夜:项羽的「傲慢」,早把韩信推给了刘邦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攻齐,带着五十六万大军杀进彭城。项羽急得跳脚,把老弱病残留在城父,自己带着三万骑兵星夜回援。 那夜彭城外,项羽的骑兵像把尖刀,从西打到东,汉军死尸堆成山。刘邦被打得鞋都跑丢了,躲在睢水边的芦苇荡里直哆嗦。就在这时候,有个关键人物在场——韩信。 按《史记》记载,韩信此时正跟着刘邦混,职位是「连敖」(管接待的小官)。可史书没写的是:项羽的亲兵里,有个叫钟离眜的老部下,曾在韩信落魄时帮过他。钟离眜偷偷劝项羽:「韩信这小子不一般,不如让他来当先锋?」 项羽啥反应?他把剑一拄,咧嘴笑:「韩信?那个钻裤裆的穷小子?让他带三百人试探敌情都不配!」就这么一句话,韩信被晾在了一边。 而另一边,刘邦跑回荥阳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从接待处调去管兵。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更是直接拜他为大将军! 二、打仗思路拧巴:项羽要「正面硬刚」,韩信玩「心理战」 就算项羽真追回韩信,两人的打仗思路也像水和火。 项羽的战术就四个字:「以力破巧」。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楚军,破釜沉舟冲秦军主力,喊着「不胜则死」,士兵被逼得没退路,反而爆发出惊人战力;彭城之战,三万骑兵把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砍成肉酱,靠的就是「快、准、狠」。 韩信呢?他打仗像下棋,专挑对手心理弱点下手。井陉之战,他带着三万老弱病残,背靠着绵蔓水列阵——士兵们一看后边是河,往前冲还有活路,拼了命往前杀,把二十万赵军冲得七零八落;潍水之战,他用沙袋堵河,诱敌过河再放水,直接淹死龙且二十万楚军。 这两种战术,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 举个最直白的例子:公元前204年,项羽把刘邦围在荥阳,断粮断水整整二十八天。刘邦急得派使者找韩信求援,可韩信呢?他带着新招的赵兵,慢悠悠去打齐国,还顺便把郦食其辛辛苦苦说服的齐王给杀了。 要是韩信在项羽麾下,他会这么干吗?大概率不会——项羽要的是「立刻打胜仗」,韩信要的是「用最小代价赢全局」。可项羽根本听不懂这套:「我要的是现在砍下刘邦脑袋,谁管三个月后的事?」 三、项羽的三大「死穴」:追回韩信也填不满 退一步说,就算项羽真把韩信按在帐下听令,他还有三个「致命毛病」,不是换个谋士就能治好的。 第一,不会「分好处」。 项羽打了胜仗,喜欢封「自己人」:亲叔叔项伯封射阳侯,老部下钟离眜封列侯,可对真正有功劳的韩信,他只给个「郎中」(站岗的)。反观刘邦,灭了魏王豹,立刻把魏地分给韩信;打下齐国,直接封韩信为齐王——这哪是分好处?这是「把蛋糕切给能打的人」。 第二,输不起。 项羽一辈子打了七十多场仗,就没输过。可垓下之战一败,他就觉得「天要亡我」,拉着虞姬抹脖子。要是他真重用韩信,就算中间有几场败仗,说不定还能咬牙坚持;可就他那「只能赢不能输」的脾气,指不定哪天就被韩信的「慢战术」急死。 第三,太要面子。 有人说,项羽不肯过乌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我看啊,他是拉不下脸承认自己错了。要是他早年能低头认个错,把韩信留在身边,哪至于落得个「四面楚歌」的下场? 写在最后:历史照进现实,我们能学到什么? 历史没有如果,但它给了我们一面镜子。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困在自己的「傲气」里。就像韩信说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能弯下腰尊重人才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楚汉传奇# #项羽# #韩信# #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