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听不懂的汽车黑话电机磁场怎么动才能让车跑的快 轴向磁通电机随着高端车的使用,成了

听不懂的汽车黑话电机磁场怎么动才能让车跑的快 轴向磁通电机随着高端车的使用,成了一个很热门的领域。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早在1821年,法拉第发明的第一台电机,就是轴向磁通电机。只不过在当时,受限于材料和工艺,这条路线没能真正走向产业化。直到1999年,英国科研机构提出了第三代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概念,采用双转子结构;2015年,像YASA、ERAX这样的公司才真正把它商业化。近些年,随着电动车、低空飞行器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崛起,轴向磁通电机才重新被推到舞台中央。

那么,轴向磁通电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我们先对比一下它和传统电机的区别。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电机,其实都是径向磁通电机,也就是磁通量在径向方向流动。而轴向磁通电机的磁通量则是沿着电机轴心方向穿过盘状气隙。简单理解,径向是“横着走”,轴向是“竖着走”。磁路路径更短、更直接,这种拓扑差异就带来了性能上的显著不同。

第一个优势,就是高扭矩密度和功率密度。扭矩的大小,取决于作用力与力臂的乘积。轴向磁通电机把有效导体和永磁体布置在更大的半径位置,相当于给力臂加了一个“天然加长杆”,所以在相同磁体材料下,它能输出更高的扭矩。根据公式,径向电机的扭矩和直径平方成正比,而轴向电机则是三次方,这意味着随着尺寸增大,轴向电机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举个例子,英国YASA的电机重量只有24公斤,体积5升,却能提供800牛·米的扭矩,密度是同类径向电机的四倍。

第二个优势,是节省空间和轻量化。同样的外径下,轴向磁通电机的厚度只有径向电机的一半左右,重量也能减少一半。比如在一款5.5千瓦的盘毂电机中,轴向方案只需87毫米的长度和11公斤的重量,比传统电机缩小了接近一半。这种紧凑性非常适合高性能跑车、低空飞行器,甚至是人形机器人。因为这些应用都对体积和重量极为敏感。

第三个优势,从长远看,成本有潜力更低。电机行业的定价通常和重量强相关,因为重量基本代表了材料消耗。轴向磁通电机在相同输出下,重量更轻、用料更省。假设工艺成熟后,制造成本与径向电机持平,那么它在材料上的节省就能转化为价格优势。换句话说,未来它可能不仅性能更好,还比传统电机更便宜。

第四个优势,是更节能。由于磁通路径直接,铁心损耗更低,整体效率比普通径向电机能高出15%到25%。在机器人、无人机、eVTOL这种对续航非常敏感的领域,这种节能效果尤为重要。

第五个优势,是结构可拓展性。轴向磁通电机的盘式结构,允许通过增加定子和转子的叠层,轻松扩展功率和能量密度。就像搭积木一样,同一个外壳可以组合成不同功率等级。这不仅意味着适配场景多,还给研发者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PCB定子、无轭设计,甚至利用海尔贝克阵列优化磁场。这些路线都为未来的性能迭代埋下了伏笔。

轴向磁通电机的核心优势可以归纳为五点:高扭矩高功率、轻量化、潜在的低成本、更高能效,以及结构上的强拓展性。它正逐渐成为新兴应用场景中的热门选择。当然,轴向磁通电机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散热、工艺、量产稳定性上还有待解决,产业化挑战也不少。

设计挑战是车企第一个需要解决的,轴向磁通电机要想做到高功率密度、低损耗,核心难点在三个方面:磁路设计、热设计,以及电机控制优化算法。这类电机不像传统径向电机有成熟的标准化工具,很多参数优化要靠企业自研软件,开发成本不低。不过好消息是,大部分设计软件还是可以通用,只需做部分改动。

再看制造环节,挑战更大:定子铁芯,需要沿周向卷绕硅钢片,工艺难度极高,对精度要求苛刻,而且自动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转子平衡,盘式转子在高速下,轴向磁拉力能达到数吨,必须用碳纤维包裹、强化轴承,甚至采用双定子结构。装配精度,平面气隙面积大,哪怕微小偏差都会带来转矩脉动、噪声甚至结构损坏,很多厂商不得不引入电磁辅助装配工艺,成本又上去了一截。绕线、充磁也是硬骨头,尤其整体充磁,需要定制大尺寸模具,投入大,工艺难。

在做一级投资的时候,有一位前同事对轴向磁通电机非常看好,当时在讨论是不是要投资的时候,产生了对这个技术比较激烈的讨论。但是客观来说这种技术不是没有未来,而是产业化难度超乎想象,我们期待这个技术往前再走两步。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