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蓉
“担当”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氛围”是担当作为的“孵化器”,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统一于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前者强调的是主观意愿,决定事业“能不能成”;后者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决定干部“敢不敢干”。如若环境适宜、氛围浓厚,党员干部担当的意愿就会越发强烈,干事创业的劲头也会越足,做起事来便会如鱼得水;反之,如果氛围不佳,犹如给干部戴上了“紧箍咒”,做起事来便会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是检验党性和作风的试金石。如若面对“急难险重”临阵脱逃,面对“烫手山芋”击鼓传花,面对“矛盾问题”层层甩锅……这样的行为作派不仅会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与公信力,也会影响地方的政治生态,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从“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人民公仆”焦裕禄,到绝壁凿“天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再到“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的第一书记黄文秀,这些事例无不彰显出共产党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本色。这些榜样告诉我们: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揆诸当下,一边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一边是部分干部“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的工作倾向,基层工作面临“有活没人干”的现实困境:有的干部担心因工作失误影响晋升或受到处分,选择“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态度,当起了“鸵鸟式”干部;有的干部因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开始“躺平”“摆烂”,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有的干部因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产生本领恐慌,面对复杂问题时“不会说、不会做”,陷入“陀螺式”工作状态,看似忙忙碌碌却成效不高,缺乏担当进取的信心和底气。这些现象既反映出个别干部理想信念弱化,也暴露出容错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制度短板。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会面临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亟需一批批有能力、敢担当、善作为的“闯将”“干将”。各级各地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制度,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地为干部撑腰鼓劲。对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概而论,“一棍子打死”,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为公”和“为私”、“无意”和“有意”,减少不必要问责,推动干部从“畏为、难为、不为”向“敢为、善为、有为”转变。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必须要有砥砺担当之志、磨砺担当之勇、提升担当之能,面对矛盾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挑战敢于挺身而出,敢接“烫手的山芋”,敢当“热锅上的蚂蚁”,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用担当作为挑起时代的重任、民族的重任,做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