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千里淮河今安澜|蚌埠:奏响“拥河发展”奋进曲,绘就“靓丽淮河”新画卷

大皖新闻讯处暑已过,炎热未消。8月25日的淮河蚌埠段,水阔岸绿,风光旖旎。大皖新闻记者跟随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澜·行走淮河”采访团前往蚌埠“靓淮河”工程、传感谷展厅、临港产业园等处采访参观。

一场从“跨河发展”到“拥河发展”的城市发展深刻变革,正伴随着淮河的波涛澎湃涌动。近年来,蚌埠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靓淮河”工程为生态主轴,以临港产业园和中国传感谷为产业两翼,推动城市能级跃升,一座产、港、城融合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淮河蚌埠段风光。

淮河蚌埠段夜景。

“靓淮河”工程:重塑母亲河,变生态痛点发展为亮点

淮河,曾是蚌埠发展的“拦路虎”,如今已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和发展的“活力源”。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启动“靓淮河”工程,这是其拥河发展的核心手笔。

8月25日上午8点多,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蚌埠靓淮河北岸“河你一起真幸福”广场,淮河边有居民正在钓鱼。“靓淮河”工程通过对淮河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将淮河主河道从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现在的500米,枯水季新增蓄水480万立方,常年都能呈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壮阔景象。“靓淮河”工程西起怀远荆涂大桥,东至长淮卫大桥,全长26公里的治理带,以“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为布局,融合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体育健身等功能,旨在打造彰显活力的滨水都市发展带。

淮河蚌埠段岸边宣传展板。

成效远超预期。2023年,蚌埠“靓淮河”工程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首个“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示范案例推介。项目实施后,年净化污水超900万吨,淮河干支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更难得的是,工程为城市更新挖潜了2.7万亩可增值土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有效撬动了多种业态协同融合发展。

蚌埠靓淮河北岸。

临港产业园:通达水运枢纽,造产业集聚新增长点

在蚌埠市东部,一座规划总面积53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拔地而起,成为蚌埠“拥河发展”的产业引擎。8月25日上午9时40分许,大皖新闻记者随同“千里淮河今安澜”采访团来到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淮河岸边,一部十几米高的机械吊臂正在吊装作业,现场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

大皖新闻记者现场采访获悉,区位交通是临港产业园的最大优势,园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京沪高铁、淮宿蚌城际铁路纵贯全境,1小时可达南京、合肥,2小时可达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蚌埠港通江达海,堪称立体的“淮畔纽枢”。

采访团一行来到临港产业园。

产业集聚是其发展内核。临港产业园区聚焦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弗迪电池、奥福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目前,园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家,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5亿元。约3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园区已建成,26万平方米的二期项目正加速建设。未来,随着一批企业的建成投产和产能释放,临港产业园产业能级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传感谷:专注“高精尖”,筑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如果说临港产业园布局“大体量”制造,那么坐落于蚌埠东部的中国传感谷则专注于“高精尖”的传感器领域,为蚌埠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传感谷园区总面积约2100亩,按照“一谷三园”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引入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集成应用企业。园区聚力打造“435”产业体系,即突破四大关键技术、深耕五大应用领域、打造五类名优产品,目标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中国传感谷。

8月25日上午10点多,大皖新闻记者在中国传感谷现场获悉,目前,传感谷“一谷三园”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已运营投用,中央创新园全面开工建设。已集聚重点企业23家,一条覆盖上游晶圆制造、中游封装测试、下游终端应用的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从驯服水患到因水而兴,蚌埠的转型之路清晰可见。通过做活“水文章”、打造“产业轴”、畅通“交通网”,蚌埠正将淮河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一座更具魅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淮畔明珠城市正迎来新的辉煌。

大皖新闻记者许佳实习生陈森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