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被杀,彼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已沦为大元宫奴,得知文天祥身死,妻子欧阳氏含泪前来收尸,意外发现文天祥的衣袋间藏着一张纸条,欧阳氏展开纸条后泪流满面,很快便自尽了。 元大都的刑场,到处弥漫着血腥味。 而文天祥,这位南宋最后的丞相。 此刻,他身着囚衣,挺立在寒风中。 四十七载人生,半壁江山沉浮,尽付于眼前这方寸之地。 他看向南方故国:“吾事毕矣。” 随即从容跪拜,引颈就戮,一代忠魂,就此陨落。 文天祥的忠义之志,植根于少年。 他生于江西庐陵书香门第,天资聪颖,风姿俊朗,更难得的是胸怀天下。 读书时见先贤欧阳修画像,便立下“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的宏愿。 师从名儒欧阳守道,深受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品格的熏陶。 欧阳守道一生与权贵抗争,清贫如洗却矢志不渝。 后来,他娶师门侄女欧阳氏为妻,不仅是情投意合,更是精神血脉的相连。 科举殿试,他针砭时弊,直抒胸臆,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然而,彼时的南宋,已是风雨飘摇。 1259年,元军南下,宦官董宋臣蛊惑皇帝迁都避祸,满朝噤若寒蝉。 唯有文天祥挺身而出,上书怒斥奸佞,力主抗敌。 虽未被采纳,但铮铮铁骨已经显现。 他深知大厦将倾,却没有选择随波逐流的逃亡。 1275年,元军突破长江天险,临安危在旦夕。 朝廷下诏天下勤王,应者寥寥。 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硬是扛起救国重任。 友人劝他走,他却坚定的说:“国家养我们三百多年,如今危难之际,如果敌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轻易夺得,吾深恨于此。虽然这样的做法不自量力,但我相信天下忠臣义士将定有闻风而起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此乃大勇。 他转战赣闽粤,屡败屡战,直至1278年兵败被俘于广东海丰五坡岭。 被俘时,他吞服冰片自尽未果,被元军救活。 面对劝降,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当他被押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爱才,想要让文天祥为己所用。 先以高官厚禄诱之,后许以宰相之位。 但文天祥嗤之以鼻:“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能事二姓!” 劝降不成,便用酷刑。 在土牢里,环境恶劣,疫病横行,然而,肉体的折磨无法摧毁精神的堡垒。 此时,他写下光照千古的《正气歌》,历数历代忠烈,高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四年囚禁,千余个日夜的煎熬,他始终如一,未曾动摇分毫。 最终,忽必烈下令处决。 消息迅速传遍大都,在元宫深处,一位身着粗布宫装、形容憔悴的妇人闻讯,身体猛地一晃。 而她是欧阳氏,文天祥的发妻。 此刻,听闻夫君殉国,她不顾一切冲出宫门,奔向那片刑场,跪倒在丈夫的遗体旁。 当她解开丈夫染血的衣襟,试图为他整理仪容时,却发现了一张折叠整齐的硬纸。 展开,三十二个的字赫然映入眼帘。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衣带赞》,是文天祥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为自己一生所做的最终注脚,也是留给这世间最后的绝响。 欧阳氏出身书香门第,嫁与文天祥,不仅是结发为夫妻,更是同道为知己。 她深谙丈夫的志向与性情。 南宋末年,山河破碎,她携子女追随丈夫辗转流离,颠沛困苦,毫无怨言。 国灭后,昔日相府夫人,沦为宫廷贱役,浣衣扫地,受尽白眼与欺凌。 然而,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信念,是丈夫的生死与气节。 当她辗转得知文天祥在狱中坚拒劝降,甚至托人带话“勿以吾女为念,教她们知忠义事”时,她悲恸之余,亦感欣慰。 丈夫没有屈服,他守住了读书人的脊梁。 然而,她发现《衣带赞》,三十二个字如同三十二把重锤,敲击在她早已破碎的心上。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她读懂了丈夫的坦然与无悔。 她整理好衣衫,向着丈夫的遗体深深一拜,随后,在元兵尚未反应之际,撞向刑场旁的石柱。 随后,她倒在丈夫身侧,以最惨烈也最忠贞的方式,践行了“忠臣妇”的誓言,完成了对丈夫一生信念的追随与殉葬。 文天祥与欧阳氏的死,震动了元大都。 元朝史官在史册上写下“天祥死,宋亡矣”,却无法掩盖这悲壮一幕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波澜。 他们或许未能挽救南宋的覆灭,却用生命铸就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衣带赞》,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与精神的永恒象征。 而欧阳氏的以死相殉,则诠释了“忠义”二字在个体生命中最极致的表达。 有些价值,高于生命,有些坚守,足以照亮千古长夜。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会昌故事】文天祥的会昌大捷与会昌的文天祥印记、澎湃新闻客户端——1283年,宋朝最后的风骨,从容赴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