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教跳舞到教带货!放弃年入百万的女书记,把村民捧成“直播达人”|书记触网“乡”当潮(1)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潘怡羽实习生杨子涵

开栏的话:

这里有放弃年入百万的舞蹈学校校长,回移民村带领乡亲创业;有5个月带货超500万的“王书记”,用直播间打开土特产销路;有自导自演短剧宣传乡村的“99年村支书小微”……他们放下架子、撸起袖子,用微信群化解治理难题,用直播间打通销售渠道,用短视频展现乡村新貌。用一颗真心,蹚出了凝聚人心、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河南是农业大省,近些年来,一些驻村书记、村支书在网上很火,他们通过个人IP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大河报今起推出“书记触网‘乡’当潮”系列报道,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让家乡“潮”起来!如何靠互联网“凝聚服务群众。

淅川的山风掠过李树林,胡莹的直播手机架在身前。她身后是挂满丹江口李子的枝头,身前是满筐的李子,果子上裹着薄薄的白霜。“这里是丹江水边的李子树,果子又脆又甜,大家喜欢可以下单!”她掰开果实放在掌心展示,蜜色的汁水顺着掌纹流淌。

弹幕里,粉丝突然炸开了锅:

“村长大人,是南阳人,吃南阳饭,说南阳话。”

“是乡音没跑了……”

胡莹抹了把因为卖力讲解溢出的汗水,声音上扬:“咱们老家丹江口的李子,甜里带着微酸,绝对不掺假!”订单提示声随之不断响起。

这是胡莹日常“直播助农”的一个片段。作为南水北调移民试点村——郑州高新区东魏营村的党支部书记,胡莹偶尔也会回到他们祖辈生活的淅川丹江口库区,帮老乡们销售家乡的特产。

而将时间倒回五年前,1989年出生,专业舞蹈出身的胡莹,身份是郑州五家连锁舞蹈学校的创始人和校长,年收入轻松超过100万元,生活在城市中心的繁华之中。

从舞蹈学校校长到移民村“大家长”,只因父亲的一句话

当被问到为何会有如此转变时,胡莹轻叹一口气,对记者道出原委。

2019年一个归家的黄昏,父亲的一句话触动了胡莹:“闺女,咱村搬来郑州十几年了,还是老样子,你出息了,得想想乡亲们啊!”父亲口中的东魏营村,身份特殊——它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一个整村搬迁的移民村,更是整个工程艰难推进的“试点村”。胡莹的父亲,当年的村干部,曾对家人掷地有声地说过:“南水北调是民生大计!咱克服困难也要支持。”这句话,道尽了“移民使命”的沉重与担当。

当胡莹决定听从父亲建议,回村挑起担子时,她接手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烫手山芋”:产业匮乏、基础薄弱……

“最开始回来,更多是一种情怀,想给家乡做点事。”胡莹坦言,“中间阻力很大,也想过放弃。”她清晰地对比了两份工作的差异:“管理数百人的舞校的时候,招生、教学、产生复购,流程相对清晰,核心就是做好教学这一件事,规模大小只是学生数量的变化”。而管理这个一千多人的移民村,“感觉像是当一大家的管家!经济发展要有支撑,环境卫生要搞好,乡村治理要推进,殡葬改革要落实,政策宣传要到位……方方面面都要操心,不光要管事,更要管人,复杂程度高了十倍不止。”这份工作的艰辛与压力,远超想象。

24小时住在手机里的“大家长”:破局的“云上锄头”

面对信任坚冰与千头万绪的村务,胡莹没有蛮干。她把目光投向了一块小小的屏幕——手机。她把管理舞校的“班级群”经验直接移植到村务治理,让信息在阳光下流动:卫生标兵发群里表扬,好事迹全网推送,问题在群里温和提醒,村民诉求秒变“在线客服单”……

“微信群就是我的‘云上锄头’。”她这样形容自己最初的尝试。这把“云锄头”起初磨得她手指生疼(24小时在线回复投诉),却也慢慢凿开了沟通的渠道……这份坚持“在线”、坚持公开的韧性,结合后续实实在在为村里修好了所有道路、建起了停车场等看得见的改变,她的威信,在一次次公开的肯定和一件件惠民的实事中悄然建立起来。

流量初现:“瞧见没?又有人来拍咱村了!”

就在微信群这把“云锄头”初见成效之时,一次无心插柳的新媒体传播尝试,为东魏营村推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胡莹的个人账号(@村支书胡莹)最初只是随手记录村务的窗口,直到那条带着浓浓淅川乡音的“走,嗯”视频意外引爆流量。质朴的乡音如钥匙般打开了无数移民尘封的记忆,海量评论涌向屏幕:“这声调里有我奶奶的影子!她就是南阳淅川人。”

“只有在网上做出影响力,才能给村里拉来资源。”胡莹敏锐捕捉到机遇。她果断升级策略:修路的尘土、停车场的钢筋、甚至拆违建现场的争议,都成为她镜头下的真实素材。当村民兰姐家大棚里违建拆除的短视频引来“作秀”质疑时,她正挽住老人低语:“等执法队推土机开来,外村的人都看咱笑话……”直白与柔情交织的治理智慧,让争议化作数十万播放量。

流量如春潮漫过村庄。郑大学生来调研,媒体记者扛着摄像机进村。当记者路过村头的小卖部门口时,里面的阿婆笑着跟身边人说:“瞧见没?又有人来拍咱村了!”而在热闹背后,胡莹正搭建更坚实的根基。

“我们不是造明星,是建信号塔”

在东魏营村负责新媒体运营及助播工作的程春雨,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矩阵计划表。胡莹的乡村振兴战略清晰呈现为两条并行的轨道:向上攀登,她带着团队向三农头部达人“小明正能量”取经,打磨个人IP;向下扎根,她扶持“兰姐”等有产业的村民开设账号。

“我们不是造明星,是建信号塔。胡书记说得实在,兰姐他们自己有产业能说会道,让他们自己播更长久。万一书记工作变动,这些账号照样转!”程春雨指着正在直播的村民兰姐。镜头前,这位曾经的贫困户指着自家三层小楼:“在淅川老家我只有两间破屋,现在不光大棚果蔬卖得好,还能带着老姐妹一起挣钱!”大棚的一角,多位村民正麻利地打包着快递。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在@村支书胡莹的账号里,助农产品并不局限于本村。春雨向记者解释着团队策略:“农产品利润薄,我们得先活下来。”

他和胡莹常常拖着行李箱奔波——在云南卖石榴,回淅川推李子,带着村里的花卉亮相农产品展会。“胡书记总说,向‘小明正能量’这些前辈学习,就是要明白:活下来才能谋发展。”外地带货的利润被带回村里,反哺着新媒体团队的成长。当订单提示音响个不停,东魏营村的直播矩阵,正在他乡异土汲取着生长的养分。

不是“网红”浮华,而是女儿对“娘家”土地的眷恋

安置在东魏营村金苹果幼儿园的舞蹈教室里,十几位村里的小姑娘正在练习压腿,后背挺得笔直。“以前总驼着背,现在走路都带风。”来接女儿的李女士对记者说。这间由胡莹自费聘请专业教师的舞蹈教室,已成为村里女孩们每周六最向往的地方。

“即便成不了舞蹈家,能练出挺拔的体态,培养出由内而外的自信,就是孩子们一辈子的财富。”胡莹有些骄傲的对记者说着,这一刻仿佛她还是那位神采奕奕的舞校校长。

五年任期进入倒计时,当记者问及任期感受时,胡莹展示了一段又一段抖音视频:违规占地沟通中与村民的争执、舞蹈教室里对女孩的悉心指点、直播间里全力卖货的兴奋、拆除违建的雷厉风行,还有带着村里老人回淅川老家的温情时刻。“累是真累,”她关掉视频告诉记者,“但看到舞蹈教室里的孩子腰杆挺直了,村里的地平坦了,大家齐心协力直播卖货了,值了。”

采访结束,胡莹投入忙碌。记者漫步村中,与老人聊起淅川的山水绵长,听青年说起郑州的便利发展,感受着的这座村庄的“浓浓乡愁”与“发展活力”。

东魏营是千万个工程移民村的缩影——承载国家使命,却在新土地上经历迷茫与阵痛。村书记胡莹的故事,穿透迷雾,照见的非是“网红”浮华,而是一个女儿对“娘家”土地最笨拙也最深沉的眷恋、责任与担当。这份情与责,连着记忆,也系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