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全世界就中国吃菜籽油?”就在中国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后,不少键盘经济学家立马跳出来指点江山。 可现实比键盘上的道理精彩多了,加拿大农民眼睁睁看着港口堆成山的油菜籽发霉,价格跌了一半,有报道称,27% 的加拿大油菜籽可能被迫以 30% 的折扣转售给其他国家。 另一边,澳大利亚的油菜籽却悄悄运进了中国港口,澳洲农民估计连睡觉都笑出了声,据悉,中粮集团已订购一批约 5 万吨的澳大利亚新季油菜籽。 以前中国买的油菜籽里96%都来自加拿大,现在大门一关,加拿大农场主急得直拍桌子:“不卖中国,还不能卖别人?” 可全球市场哪有这么简单?油菜籽这玩意儿堪称“隐形战略物资”,榨成油能炒菜,渣滓能做饲料,提炼出的成分还能造化妆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国,买谁的不买谁的,影响的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国家农业的命脉。 加拿大失宠后,全球却没第二个国家能“无缝接盘”。欧盟自己产能拉满,印度更爱便宜的棕榈油,日韩压根不用菜籽油。 澳洲倒是机灵,这四年憋着劲改进包装、降低杂质率,把农药残留控制得比养孩子还精细,终于等来了机会。 中国这招看似狠,实则透着底气: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我有足够资本挑选“守规矩”的合作伙伴。 加拿大被拒之门外,不是中国故意为难,而是市场规则的必然。 商务部早就明确:反倾销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行为,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低价倾销冲击。 加拿大政府一边对中国加征电动车、钢铁关税,一边抱怨油菜籽卖不出去,这账怎么算都算不过来。 键盘经济学家们嚷嚷“贸易战两败俱伤”,可现实是:中国不缺替代品,澳洲抢着补位,加拿大只能干瞪眼,全球市场早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中国用行动证明:市场规则不是摆设,谁想分一杯羹,就得按规矩出牌。 时间一长,高下立判——守规矩的,门缝里也能挤进中国市场;耍小聪明的,只能看着港口堆积如山的油菜籽发愁。 说到底,这世界不是谁离了谁就转不动。中国吃菜籽油不假,但菜籽油可不止中国吃。当市场的选择权握在手上,自然有底气说:“不卖中国?那你得先找到下一个‘中国’。” 加拿大若真想破局,或许该先学学澳大利亚的“精细”和中国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