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深陷家暴中的有些女性,不知道跑?
人类有面对危险,下意识逃跑的机制。
但在家暴中,却发现有的女性被打,却不知道跑。
阻碍她们脱离有毒关系的其中一个机制是,暴力造成的严重心理伤害,形成的认知扭曲。
这种认知扭曲,来自于婚姻本应该是什么样的,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失调。
比如说孟村中的这位受害者:警方通报河北一女子疑家暴去世疑遭家暴去世女子好友发声
根据现有的信息,可以发现她是个恋爱脑,为了和他在一起不惜降分报考到某职业学院,可见她对爱情的期许,图4。社交平台家庭生活的记录,更是可以看出她对家的深厚粘性。是金子总会发光zz
这种特质,当发生家暴时,她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应该”信念,这种信念诸如:“无论发生什么都应该维持婚姻”、“孩子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家”、“他应该会改变的”等等。
但当现实并非如此,在明知暴力惨痛与心中所应该的奢望中,就会产生失调,暴力本身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从而认知扭曲,开始转向自责。
淡化施暴者的责任、将暴力或伤害最小化、将伴侣暴力正常化、否认/丧失自我、否认受到伤害等。
这种自责,主要表现为将实施暴力的责任归咎于自己,比如都怪自己没做好。
将暴力正常化,让自己适应暴力。
甚至会美化暴力的婚姻,诸如,“我们在关系中表达了大量的爱和感情”、“我的伴侣是一个充满爱心、体贴的人”,展现婚姻中积极的一面。
孟村受害者的微博记录,就有这样的表现,甚至曾说“老公体贴负责”。
这种认知扭曲,也可能是遭受的“煤气灯效应”所加剧的。
施暴者在情感上操纵关系中的女性,使她产生怀疑、困惑和对现实的扭曲,最终,难以做出摆脱暴力关系的决定。
所以,女性当遭遇暴力,第一次就应该狠下心跑掉,跑的远远的,先分居,再离婚。
当第一次被恋爱脑掌控,还奢望他会改变,会变好,还想着维持婚姻,想着给孩子完整的家,日后暴力次数多了,暴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反而会陷入认知扭曲,习得性无助,从而阻碍女性摆脱暴力关系,甚至丧失自救或逃跑的信念。
恋爱脑,真的有毒,人真的不能恋爱脑。
先爱自己,再考虑他人与孩子。
在命面前,孩子都可以选择放弃。
一时的不要,让自己先活下来,孩子好歹还有个妈;优柔寡断,被打s了,孩子妈都没了。
这又是哪门子的为孩子好?
为自己好,就是为孩子好,妈好了,孩子才能好,一定要明白这个逻辑。
人的第一要务,学会爱自己。
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