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助老餐桌”到“全龄能量站”——西安社区食堂多元探索中的民生温度与破局之道

实习记者杨媚首席记者李荣

8月12日中午11时30分,西安市新城区尚朴社区食堂已是热闹非凡。80岁的赵志杰和老伴走进食堂,点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和一份糖醋里脊,两人仅花费18元。这样实惠的价格让老两口几乎天天都来报到,而食堂里像他们这样的常客还有不少。

社区食堂以多样化的姿态嵌入城市肌理,既承载着烟火温情,也面临着可持续运营的现实问题。2023年,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西安社区食堂现状如何?有哪些本土化的落实和探索?在应对经营挑战时又有哪些创新经营模式?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探访了西安10余所社区食堂。

业态多元:打造满足差异化需求的“舌尖民生站”

“以前在家吃饭都是凑合,现在有了社区食堂,再也不用为吃饭的事情发愁了!”正在尚朴社区食堂就餐的赵志杰端着餐盘感慨地说。

据了解,尚朴社区食堂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模式,引入专业餐饮运营团队,每日午晚餐供应近25种菜品,针对老年人推出8.5折优惠,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可享9元套餐,特困老人免费就餐。食堂每天服务群众400余人次,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已成为900多位老人的“固定食堂”。

新城区中山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则走出了另一条路子。这家社区食堂由陕西数智医疗养老管理有限公司运营,依托中央厨房实现集约化配送,统一采购食材、标准化制作餐食,定时送往社区及周边助餐点。

“中央厨房就像‘大后方’,每次出餐可以满足500人的用餐需求,在保障入住老人就餐需求外,我们还为周边社区有就餐需求的老人提供餐食。”中山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雒萍介绍,从食材清洗到分装配送全程可追溯,既保证了餐食质量,又能降低成本,特别适合人口密集区域的分散助餐需求。

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东尚社区“饭大爷”老年餐厅内,书架、报刊架与液晶电视十分醒目。这个120平方米的空间温馨整洁,每日吸引上百位老人前来相聚,饭菜香气中交织着家常闲谈,成为社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早餐5元、午餐12元,比自己买菜做饭还划算。”提起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社区居民陈彩霞赞不绝口。她说,餐厅坚持现做现卖,不使用预制菜,社区会根据大家的反馈调整菜谱,增加软烂菜品,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

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御笔华府社区推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暖心午餐”、灞桥区十里铺社区食堂打造“夜市模式”、高陵区鹿苑街道与高校共建助餐点……西安社区食堂呈现出不同业态。

如何让这些多样化的社区食堂实现长效运营?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表示,社区食堂兼具公益属性和养老服务功能,不能完全依赖单一模式,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补贴,以市场化机制保证运营效率,同时引入社会力量,这样才能长期维持运营。

运营困境:成本、客流、定价成社区食堂“三道坎”

雁塔区漳浒寨街道军干所社区的“秋兰社区餐厅”仅40多平方米,3名员工从早忙到晚。主厨邓师傅算了笔细账:“每月人工、水电约1.6万元,食材2.5万元,每天得卖1400元才能保本。”他指着价目表叹气:“这价真不敢涨,老人们退休金就那么点儿。”

场地难题也常让经营者犯愁。虽然多数场地由街道社区免费提供,但部分场地位置偏僻,“藏在小区最里头,好多小区住户都不知道。”新城区韩森寨街道福邸铭门社区食堂经营者雷先生无奈地说,再加上周边餐饮的竞争,小吃摊、外卖平台都在分流客源,社区食堂既要守着公益定价这条线,还得保证餐品品质,很难找到平衡点。

不少食堂依赖政府补贴起步,但运营仍艰难。“街道给了启动资金,可总不能一直伸手要支持。”长安区郭杜街道一位社区食堂负责人说,他们曾尝试微调价格,却引来老人议论:“以前7块能吃饱,现在得12块,还不如去门口面馆。”慢慢地,大家意识到,仅靠低价和补贴难以为继,必须从供应链入手寻找市场化路径,“单打独斗难降本,得抱团取暖建设集约化采购平台。”

智慧破局:探索数字化管理与多元化服务突围路径

面对困境,西安不少社区食堂开始积极探索,智慧化与多元化成为突围的重要方向。灞桥区十里铺街道黄家坡社区食堂引入智能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运营模式。该系统将老人的饮食偏好、健康数据录入数据库,刷卡点餐时,系统会自动提醒:“您有高血压,推荐吃清蒸鱼。”

“从经验备餐到数据驱动,浪费少了一半。”工作人员展示着后台数据,通过分析热销菜品调整备餐量,食材成本降低了近两成,而精准的营养推荐也让老人吃得更安心。

吸引年轻人和上班族反哺,成为不少食堂的新尝试。西安市太华路街道的“饭大爷”餐厅在保留老年套餐的同时,新增了轻食沙拉、麻辣香锅等年轻化菜品。

“如今,中午客流一半是周边上班族,年轻人消费能力强,这部分收入正好能补贴给老人们的低价餐。”老板解释说。上班族小江说:“这里价格实惠,安全也有保障,我们好多同事都来这里吃饭。”这种“以商养善”模式,让社区食堂从单一老年助餐点蜕变为全龄共享的“社区能量站”。

拓展服务边界,让食堂成为社区生活枢纽,则是另一种创新。高新区兴隆街道三堰社区助老食堂试营业期间,探索出“餐饮+便民市集”模式。每周三上午,这里不仅供应早午餐,还摆起理发、缝补、中医推拿的摊位。“吃碗面的工夫就把头发剪了,才5块钱,方便实惠!”居民张大爷说。

该食堂负责人算过账,虽然摊位费收得少,但人气带旺了客流,就餐人数比以前多了三成,“大家觉得这儿实惠又暖心,自然就常来了。”通过餐饮流量带动服务消费,既满足了居民多元生活需求,又通过服务收费或合作分成增加了收入来源。

此外,新城区中山社区还尝试联合社区医院开展健康讲座,引入理疗设备供老人餐后使用,让“吃饭”这件事延伸出更多民生价值。

“社区食堂不能只是吃饭的地方,要让它成为社区服务的枢纽。”王晓勇认为,社区食堂可拓展更多增值服务,如健康管理、家政、助医服务等,形成更加综合的养老支持体系,同时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正如赵志杰老人所说:“这食堂不光是解决吃饭问题,更让我们觉得有人惦记着咱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