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报道组张曌通讯员罗曼琳)近日,浙江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案例,共有28个典型案例及22个入围案例。其中,常山县“石上生花绽新景——常山县辉埠镇矿山从资源开采到生态文旅的绿色跃迁”案例成功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常山县石灰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钙产业一度是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钙产业和石灰石矿山分布集中在辉埠镇区域。面对日益加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辉埠镇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系统治理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开展生态资源收储运营、矿山生态修复等系列工作,关停轻钙企业16家,拆除石灰窑89孔,淘汰落后石灰钙生产线201条,完成污染地块治理42亩、边坡复绿40.5亩,并通过种植土回填、建设用地复垦及水利设施配套,垦造改造耕地近2000亩。
同时,通过实行“一矿山、一档案”管理,常山县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逐步恢复废弃矿山自然生态功能。辉埠镇后社片区植被覆盖率由12%提升至78%,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由2015年的4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22微克/立方米,使废弃矿地焕发绿色生态新景象。
经过整治的废弃矿山生态价值日益凸显。片区内的路里坑村利用紧邻矿山公园的优势,抓住生态旅游热度升温机遇,打造“三衢道中”文旅产业带,废弃的石灰窑变身特色面包窑,旧羊棚改造成网红咖啡馆,天然岩洞开发为特色餐厅,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此外,2024年开发建设的占地121亩的矿坑营地,新增山顶泳池、童趣泥潭等游玩项目,形成了“休闲+研学+亲子”多元业态,带动民宿、餐饮等商业经济持续壮大。
在不断挖掘生态特色资源的同时,矿山遗址露营基地、矿坑音乐节等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辉埠镇新增村民就业50人以上,村集体收入年增长超50万元,日接待游客量最高突破3000余人次,年产生态产品价值1.2亿元,实现生态增值与产业富民双向赋能。
常山县辉埠镇的这一绿色蝶变,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辉埠镇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开采到生态文旅的绿色跃迁,让废弃矿山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