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一架,500枚导弹一起打包!”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在伊斯兰堡防务展上直接摊牌,点名要歼-35甚至歼-20。退役中将帅化民在电视连线里摇头:“20系列我们还没外卖先例。 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在伊斯兰堡防务展上开出的“6亿一架歼-35,打包500枚导弹”的报价,表面看是财大气粗的豪购,实则折射出巴方在南亚地缘格局中的焦虑。 印度近年加速推进空军现代化,不仅从法国引进36架“阵风”战机,还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苏-57的印度版,其国产AMCA五代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这些动作让巴基斯坦倍感压力——“阵风”的“流星”导弹射程远超巴方现役战机,苏-57的隐身性能更是形成代差威胁。 更让巴方窝火的是军购路上的“连环坑”。原本寄予厚望的土耳其T129武装直升机项目,因美国断供发动机陷入停滞,30架订单至今未交付。而美国此前在F-16采购中附加的政治条件,也让巴方吃尽苦头。 这种被“卡脖子”的经历,迫使巴基斯坦将目光转向中国,毕竟歼-10CE在实战中已证明了对抗“阵风”的能力,而歼-35作为五代机,能从根本上扭转空中优势。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巴基斯坦2025年军费预算仅90亿美元,40架歼-35加上空警-500预警机和导弹,总费用超过300亿美元,相当于两年半的军费全砸进去。即便沙特等海湾国家可能提供援助,也绝非“免费午餐”——沙特很可能要求技术转移或联合生产,这对中国而言涉及敏感的战略技术安全。 退役中将帅化民“20系列无外卖先例”的提醒,道出了中国军工的核心顾虑。歼-20作为中国首款重型隐身战机,其WS-15发动机、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等均属“国之重器”,一旦出口不仅存在技术外泄风险,还可能彻底打破南亚战略平衡,迫使印度加速引进F-35或强化与美军事合作。 即便巴方专家提议购买“二手歼-20”,也纯属异想天开——这种级别的装备退役后只会拆解或封存,绝无出口可能。 相比之下,歼-35虽被视为外贸潜力股,却面临产能“僧多粥少”的尴尬。目前歼-35尚未大规模列装中国空军,海军福建舰更急需舰载版形成战斗力。美国媒体推测中国可能有年产50架的出口产能,但这是在满足自身需求后的“剩余量”。 印媒炒作的“2025年8月交付30架”,被分析为巴方释放的“心理战”——实际情况是,中国大概率会优先保障国内换装,巴基斯坦的订单可能要排到2026年后。 技术层面,歼-35的出口版本也需“量体裁衣”。为降低成本,可能采用简化的航电系统和发动机,这虽能控制价格,却可能削弱对印优势。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缺乏五代机维护体系,仅每小时上万美元的飞行成本,就足以让其军费捉襟见肘。 这场军售背后,是中美俄土等多方势力的暗战。美国对F-35的垄断地位正受到歼-35的挑战,若中国成功向巴基斯坦出口,将打破西方在五代机市场的“一言堂”,甚至可能撬动中东、东南亚等传统美欧市场。 俄罗斯则乐见中巴走近,既能分散美国压力,也可借机推动苏-57的出口。 土耳其的“可汗”五代机项目,看似对歼-35构成竞争,实则难成气候。该项目高度依赖西方供应链,且技术成熟度远逊于歼-35,即便巴基斯坦参与研发,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战斗力。巴方此举更像是“讨价还价”的筹码——暗示中国若不尽快交付歼-35,巴方可能转向其他选项。 对中国而言,如何在支持盟友与维护战略利益间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帅化民“先消化枭龙Block3和歼-10CE”的建议,堪称务实之策。枭龙Block3已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导弹,足以应对印度“阵风”;歼-10CE的交付也在稳步推进,巴方完全可借此过渡,待中国产能稳定后再谈五代机采购。 这场军售博弈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中国产能爬坡速度、沙特等国的援助力度,以及印度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