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人凤病重,蒋经国知道后,给他寄了一笔钱,还让他去美国治病,毛人凤却叹道:“恐怕我时日不多了!” 1956年的台湾,那时候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感。刚从大陆败退下来,岛内风声鹤唳,天天都在抓“匪谍”。而负责这件事的,就是毛人凤和他掌管的保密局。那几年,毛人凤可以说是权势滔天,他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就连一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的,生怕哪天被这位“毛局长”请去“喝茶”。 但有句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到了50年代中期,蒋介石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蒋经国接班。小蒋同志要上位,第一步就是要抓住“枪杆子”和“刀把子”。军队和特务系统,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么一来,毛人凤的位置就尴尬了。他虽然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忠心耿耿,但他毕竟是“前朝老臣”,是戴笠留下的山头。蒋经国要建立自己的班底,毛人凤这种人物,自然就成了需要被“挪动”的对象。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人凤的身体垮了。他被确诊为肝癌。 这个消息,蒋经国很快就知道了。他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的事。他去探望毛人凤,送去了一笔数目不小的美金,并且情真意切地表示,已经联系好了美国的医院,让他安心去治病,一切费用由“党国”承担。 在那个年代,能去美国治病,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毛人凤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没有感激涕零,也没有表现出求生的欲望,只是看着窗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恐怕我时日不多了!” 首先,他当然是在说自己的身体。肝癌在当时几乎就是绝症,他自己心里有数。作为一个在刀尖上舔血过活的人,他对死亡可能比我们普通人看得更透。这声叹息,是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本能感慨。 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他对自己政治生命的绝望。他太清楚蒋经国这个人了。蒋经国送钱送温暖,真的是出于同僚之情吗?或许有那么一点,但更多的,恐怕是一种政治姿态。这姿态是做给还跟随着毛人凤的那些老特务们看的——“你们看,我蒋经国不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你们的老局长病了,我比谁都着急。” 这是一种收买人心的阳谋。 而“让你去美国治病”,在毛人凤听来,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美国,那么远。他一旦去了,就意味着彻底离开了台湾这个权力中心。保密局这块地盘,他将再也插不上手。这名为“治病”的船票,实际上也是一张“放逐”的船票。他前脚走,后脚蒋经国就能名正言顺地把他的人全部换掉。 所以,毛人凤那句“时日不多了”,翻译过来,更像是:“罢了,罢了,我的时代过去了。”身体上的时日不多,政治上的时日,其实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知道,无论他去不去美国,病能不能治好,属于他的那个军统时代,都已经彻底翻篇了。 蒋经国对毛人凤的这番操作,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政治手腕”。他既展示了温情和仁义,又达成了清除异己、收拢权力的核心目的。整个过程不动声色,甚至还为自己赢得了“体恤下属”的好名声。 毛人凤看透了这层糖衣。他作为一个玩弄人心的大师,最后也被人用同样的方式“将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宿命般的讽刺。他拒绝了去美国,选择留在台湾,最终在1956年12月11日病逝。他可能觉得,与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做一个无权无势的“富家翁”,不如在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地方,看着自己的帝国落幕。 毛人凤死后,保密局被改组,大权最终落到了蒋经国的手里。历史的车轮,就这么冷酷地碾了过去。 而毛人凤的悲哀在于,他穷其一生,都在为这个权力体系服务,充当最冷酷的“刀把子”。他以为自己是棋手,但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终究也只是一颗棋子。当“大棋局”不再需要他的时候,他能做的,也只剩下一声叹息。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照见过去,也能映照现在。那个发生在近70年前的故事,它所揭示的人性幽微和权力法则,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