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认为马谡不可大用,为什么诸葛亮坚持说“不然”?
不止是马谡,刘备还说过庞统、蒋琬不可用,诸葛亮也表示不然。刘备说你要对马谡“察之”,诸葛亮也说过“愿主公重加察之”。
用人用走眼,本来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刘备用人很厉害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听他的?
如果出事就说领导眼光不行,那曹操的记录本子也是一堆错题。
在职场上,领导对人才的判断有两个标准:一是基础能力,一是个性化风格。而领导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否决的因素是不确定的,大部分人才是死在后者。根据《三国志•蜀书》,庞统,襄阳人看他是凤雏,诸葛亮看他“非百里之才”,就刘备说他连县令都干不了。
蒋琬,上班摸鱼差点被刘备砍了,但诸葛亮看他是“朝廷之器”,而且还大用了。
不同领导有不同行事风格,遇上特别有个性的下属,判断角度当然不一样!刘备看见了喝酒、脱岗、文件扔的老高,上班不像上班,诸葛亮说不是你看到的样子,他们是“不以脩饰为先”,不做表面功夫。
还有彭羕,庞统、法正、刘备都评价“非同常人”,只有诸葛亮评价“心大志广”。这次一对三,诸葛亮又赢了。
所以,刘备看错好几次,诸葛亮看对好几次,那现在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认同,有什么问题吗?
关键在于,马谡的基础能力并不弱,是切切实实在两位领导面前体现过的!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没有明显的问题;任参军,能与之彻夜交谈;讨孟获雍闿,献上“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使南中人心归服。
所以,给马谡一个实战的机会锻炼,不很应该么,谁不是从新人起来的。
刘备的话也不是没考虑进去,说不能大用,多大是大?马谡“言过其实”到什么地步呢,是把一百说成一百五,还是他只有五十就说成一百五?
而且街亭任务,正常来讲,按诸葛亮说的守下来就完了,谁知道马谡脑袋这么跳跃,做事这么出人意料,出人意料地改守城邑为屯兵上山,出人意料地“举措烦扰”。他如果平常也这么忽东忽西,诸葛亮不可能派他领兵,当将才培养。
职业表现往往有隐蔽性,就是当事人也未必清楚,重压之下会冷不丁冒出啥。不停说话,吃东西,拉肚子,还是给所有人制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