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潘钰鑫通讯员金岩欢
拼经济,投资挑大梁。制造业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1至7月,海宁全市制造业投资完成144.04亿元,占海宁全市固定投资47.8%,总量居嘉兴首位,同比增长17.8%,保持两位数增长。
制造业投资之热,折射经济发展之势。今年初以来,海宁以大制造业项目夯实“稳”的基础、聚集“进”的势能,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持续壮大海宁制造新动能、新优势。
项目建设“火力全开”
经济航船行稳致远,重点项目既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
连日来,位于海宁长安的浙江华曜精密科技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现场工程车往来穿梭,施工机械轰鸣交响。作为海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华曜精密科技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2亿元,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项目分3期实施,完工后可实现年产值106亿元。
“目前,我们一期的地下作业正在收尾,预计这个月就能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浙江华曜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吕航介绍,企业主要生产超薄柔性玻璃和智能头显设备等,顺利的话,预计明年底前一期能够投产。
“火力全开”的项目建设场面在海宁经开区(海昌街道)也在同步上演。
位于海宁大道东侧的乐派芯园二期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不惧烈日火力全开,加紧外立面施工和室外配套建设。不远处,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展现出蓬勃活力。
“项目二期主体结构已提前封顶,预计今年12月能全面竣工,较原计划提前半年。”看着眼前拔地而起的新厂房,浙江钱塘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服务(项目推进)办副主任朱铁溢满心欢喜。
乐派芯园作为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泛半导体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2.1亿元,建成后将引进可穿戴智能设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以及芯片制造、测试和研发等新兴科技公司,推动产业功能从单一走向复合。
优质制造业项目,从当下看是企业跃升发展的需求,从长远看是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一个个站在行业前沿风口的高端制造业项目,成为海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焕新之歌”生动嘹亮
催动“老树发新芽”,传统制造业“两化”改造和零地技改成为今年海宁扩大有效投资的新亮点。
在海宁马桥街道八方区块,9栋厂房已然耸立。去年,该区块在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下,用128亩只有1家企业的低效用地,成功招引了9家企业,总投资超10亿元,建筑面积也从原先的9万平方米“飙升”至25万平方米。
“我们是做运动服装面料的,是很多知名运动品牌的供应商。”海宁市三立布业有限公司是9家企业之一,新厂房刚竣工交付,即将启动装修。总经理戚国峰介绍,这两年户外运动火热,随之也带火了运动面料,企业订单稳定增长,去年产值做到了1.2亿元,“租用厂房发展空间受限,厂房升级可以提升产能,有助于拓展市场。”
“1换9”换来新气象,成为海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区块4家企业已建成投用,累计投资4.8亿元,预计今年三季度能全部投产。
海宁制造业“焕新之歌”生动嘹亮。走进浙江华德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生产园区,热浪与活力扑面而来。车间内,各条生产线满负荷高效运转,高温高压染色机持续作业,经编布在自动化传送带上如流水般穿梭。
今年6月,华德利与海宁许村镇正式签署高端面料染整产业化升级及商业总部项目合作协议。这个总投资约12亿元的重大项目,不仅让这家嘉兴地区染整规模最大的企业再次站上行业风口,更预示着长三角纺织印染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动向。
其中,高端面料染整产业化升级项目是对现有地块的零地技改,将拆除原有建筑10万平方米,新建地上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3万平方米,新增高端面料染整生产线10条及高温高压染色机等设备,形成年产3万吨高端面料的生产能力。同时,原有印染生产线也将进行改造提升。
“项目的签约落户标志着企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出关键一步。”企业总经理助理张振浩介绍,项目分4期实施,共8年,升级改造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2亿元。
据统计,今年1至7月,海宁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95.09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66.0%,同比增长16.7%。产业结构迭代升级,“新引擎”加速蓄能,在推动高质量、大体量制造业项目的同时,以向新、向智、向绿为“关键词”的技改投资,成为海宁制造业投资鲜明色块。
全周期服务“加速跑”
翻阅海宁交出的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答卷”——1至6月,完成招大引强13个,其中百亿元项目2个、50亿元项目1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4个,同比上升56%。项目纷至沓来的背后,是海宁精心构建的“护航系统”。
在海宁黄湾的宁泰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内,运送材料的货车穿梭,施工机械轰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雏形初现,数百名建设者正有序作业。得益于政府的高效服务,派诺新材料年产6600吨航空航天膜材项目已提前开工。
“原本需两年的建设期如今有望提前,主体部分在今年就能完成,明年8月即可竣工。”项目负责人、海宁市宁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永景不禁为这样的“顶格服务”点赞——镇招商、项推、资规、建设等部门主动靠前,通力协作,实现资料同步共享,高效解决了临时用水用电、指挥部用地等关键问题,大幅压缩了审批和建设周期。
项目的需求在哪里,增值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我们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前期会同商务、资规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用地项目高效落地的指导意见》。”海宁市经信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杜志鹃介绍,通过一支队伍、一个土地库、一份服务菜单等,持续做优项目全链条服务,纵深推进“签约即服务、准入即供地”改革,推动海宁工业用地项目高效落地。
政策“好戏连台”,落实“春风化雨”。值得关注的是,海宁在政策端连续出台《海宁市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若干举措(试行)》《进一步支持工业技改等项目相关审批政策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力度,持续优化审批和要素保障,支持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途径推动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如今的钱塘江畔,发展动能奔涌不息。海宁将乘势而上,筑牢项目“压舱石”,全力以赴抓项目,千方百计扩投资,加快探索“准入即供地”机制,持续奋战三季度,跑好下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