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8月23日进入处暑节气,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计毅称,此时阳气收敛、阴气渐长,正是由热转凉的关键节点。养生需紧扣“收养”原则,防秋燥、祛湿邪、调脾胃。
处暑养生是健康的“储蓄计划”,一碗百合粥、一件护肩薄衫、一次早睡,都是为秋冬安康铺垫的基石。
人体易受三重困扰
处暑后昼夜温差拉大,暑湿余威未散,秋燥已悄然登场,人体易受三重困扰。
秋燥伤肺:空气干燥耗伤肺阴,引发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痒。
湿邪困脾:夏季余湿未清,导致食欲不振、肢体沉重、消化不良。
秋乏扰人:夏季消耗后正气未复,常感疲劳困倦、精神不振。
饮食增酸少辛
处暑饮食以“增酸敛肺、少辛润燥”为核心,酸味食物可收敛肺气,辛辣则易加重燥邪。
推荐润燥食材如下:
梨: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生吃清热,煮梨汤(加冰糖)防秋燥咳嗽。
百合:润肺清心,煮粥或炒菜均可,缓解干咳与秋燥失眠。
银耳:富含植物胶质,生津润肺,炖羹可改善胃肠燥热、便秘。
莲藕:生清热凉血,熟健脾开胃,补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鸭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补夏季消耗,祛暑热余邪。
禁忌与注意事项
忌盲目进补:脾胃虚弱者先调脾胃,避免腹泻。
忌受寒着凉:注意肩颈、腹部、脚踝保暖,“秋冻”需适度(老人、体弱者慎行)。
忌情绪过激:秋季易抑郁,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焦虑。
慎食生冷辛辣:减少西瓜等寒性瓜果(“秋瓜坏肚”),生姜、辣椒等辛燥物易加重秋燥,水果可蒸煮后吃。
特殊人群调理
慢性咽炎者:每日淡盐水漱口,按揉天突穴(胸骨上窝凹陷处)缓解咽痛。
便秘人群:晨起空腹喝温水,顺时针推腹10分钟,促肠道蠕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