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导的一项研究成果让人震惊。我国科学家在9533米的海底深渊,发现了一片规模巨大的“生命绿洲”。
此次发现源于2024年一次计划外的“绕路”,当时我国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正在西太平洋预定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当“奋斗者”号在一个近万米深的潜点完成了预定任务,准备返航时,科学家临时起意:要不,我们顺道去旁边的斜坡上转转?正是这个临时决定,让他们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如同草原般的生物群落。
这样的场景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毕竟是水深达9533米的海底深渊,承受着相当于近千个大气压的压力,常年冰冷刺骨,不见天日,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怎么会有如此繁盛的景象?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科学家对这片神秘区域展开探索。“奋斗者”号一次次潜入深海,不断带回新的信息,当把所有的发现拼凑在一起时,一幅宏伟的画卷展现在科学家面前:这里并非孤立的“生命孤岛”,而是一片绵延2500公里左右的“生命绿洲”,从千岛—堪察加海沟一直延伸到阿留申海沟。这片“生命绿洲”中的生物,以深海管状蠕虫和蛤类等双壳类软体动物为主,它们密集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物群落,根据这些群落的特点,科学家还为它们起了不同的昵称,例如:“蜡梅园”“棉花田”“蛤蜊床”“蓝沼泽”……
那么,这片“生命绿洲”中的生物,究竟是靠什么能量来维持生存的呢?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它们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是依靠一种被称为“化能合成作用”的独特生存法则。简单来讲,在这片“生命绿洲”的下方,地壳的板块正在缓慢地相互挤压、俯冲,这个过程形成了很多断层裂缝。在这样的情况下,断层深处沉积层里的甲烷和硫化氢等物质就会被不断地释放出来,而这里的微生物会利用这些物质蕴含的化学能,以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合成有机物,从而形成了整个系统的能量源头。
这里的很多动物与这些微生物建立起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它们会把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体内的共生菌,并为其提供生存保障,后者合成出的有机物再供宿主使用。围绕这些核心群落,其他小型生物则以细菌膜或动物残骸为食,捕食者再以它们为猎物,逐级形成完整的食物网,就这样,沉积层不断提供甲烷和硫化氢等物质,海水不断带来二氧化碳,化能合成便能长期持续。也就是说,整个系统靠的是“深层流体的化学能+海水里的二氧化碳”,在冰冷、高压且黑暗的海底深渊中,支撑起了一片巨大的“生命绿洲”。
此次发现,真的刷新了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原来在近万米的海底深渊,生命依然能以超乎想象的方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