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龙亭区一处走道旁的花坛,因边缘带有钢片尖角引发关注。网民担忧如此设计易伤人,属地城管局回应称,已排查整改完毕,该设计系附近私人公司所为。(新闻晨报8月23日)
一则简讯,藏着令人不安的细节。“私人公司设计”不该成为责任推诿的借口,“整改完毕”也不能视作问题解决的终点。这个带钢片尖角的花坛,暴露的是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中那些被忽视的“尖锐问题”。
既然是走道附近的花坛,便与公共空间紧密相连,即便由私人公司设计,也难逃公共属性的约束。这样明显带有安全隐患的设计,是否经过街道管理部门的审批?若未经审批,私人公司擅自改动或建设公共区域设施,监管为何缺位?若经过审批,审批环节又是如何放过这显而易见的风险?设计方的初衷究竟是什么?钢片尖角的存在,是技术疏漏,还是安全意识的集体缺位?更关键的是,“整改完毕”的执行者是谁?是涉事公司自行处理,还是监管部门监督整改?责任归属的模糊,本身就是安全管理的隐疾。这些尖锐问题不能被忽视,安全问题最忌讳和稀泥,打糊涂账。
公共设施的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行人脚下的每一步安稳,关乎老人孩童的日常安危。一个锋利的钢片尖角,若遇上奔跑的孩子、蹒跚的老人,后果不堪设想。如今隐患虽已排除,但更重要的是借这个“小切口”,撕开公共设施安全管理的漏洞,解决掉那些显而易见的尖锐问题,私人公司参与公共区域建设时,责任边界如何划定?监管部门的审批流程是否足够严格,能否堵住看得见的风险?事后整改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避免雨过地皮湿式的敷衍?如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震慑作用?解决尖锐问题必须有尖锐的“刺疼效应”,才能遏制住“此起彼伏”“死灰复燃”的“惊人相似”。
解决尖锐问题,需要制度层面的回应。比如,应明确私人主体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的准入门槛与安全责任,避免谁建设谁不管的乱象;监管部门需建立更细致的审批标准,对涉及公众通行、活动的区域,实行安全否决制;更要完善常态化排查机制,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而非等曝光后才仓促整改;要建立责任追究与惩戒机制,让安全成为高压线,不能碰,碰不得。
一个花坛的钢片尖角,暴露的是公共安全意识的钝感。若每一次整改都只停留在消除眼前隐患,而不触及责任厘清与机制完善,那么今天是钢片尖角,明天可能是松动的地砖、裸露的电线,丢失的井盖。公共空间的安全感,从来都系于每一个细节的较真,每一项责任的落地,每一个“尖锐问题”的破解。只有敢于较真、责任落地,解决了“尖锐问题”,才不会有“尖锐灾害”发生。
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