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朱德亲自带着几个警卫员跟着一个向导,去到还是一片荒芜的南泥湾勘察。几人经过一天的行走,到南泥湾中心地带的时候,已经快是晚上了,看着这天色,几人不禁担心起来,荒郊野岭的,该去哪里住宿。 陕北高原的延安城东南方向,南泥湾,迎来了几位特殊的访客。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这位时年54岁的红军统帅,带着几名警卫员和一位当地向导,跋涉在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山野间。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深陷日寇与国民党双重封锁的陕甘宁边区,寻找一线生机。 向导口中“烂泥湾”的顺口溜,道尽了此地的荒芜。 “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一行人走了一天翻山越岭,等到南泥湾腹地时,已经到了大晚上了。 面对这片蛮荒之地,警卫员们有了一丝忧虑。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今夜何处安身?” 朱德却带领大家摸黑找到几孔废弃已久的窑洞。 窑洞内虽然蛛网密布,尘土厚积,但在寒夜中,这栖身之所已经算是最好的地方了。 在简单的清扫后,疲惫的众人准备歇息。 警卫班长安排身手矫健的小朱睡在靠近窑洞门口的铺位,以便夜间起身警戒,护卫睡在里侧的朱总司令的安全。 然而,朱德看了门口狭窄的铺位,又看了看自己相对宽敞的位置,直接提出要与小朱换铺位。 小朱吓了一跳赶紧推辞,但朱德态度坚决:“门口风大,你年轻,睡里面暖和些。” 众人逐渐沉入梦乡,后半夜,轮到警卫员小李换岗。 他看到门口铺位上的身影,便习惯性地推了推:“该你站岗了。” 那身影动了动,翻了个身。 小李以为小朱已经醒来,便转身出去等候。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推醒的竟是朱总司令! 朱德睁开眼,看到身边的小朱正睡得深沉。 他没有丝毫犹豫,披上外衣,拿起步枪,就走出了窑洞,接替了本应属于小朱的岗哨。 朱德在深夜紧握枪身,一站就是大半夜。 直到天渐亮,早起活动的向导走出窑洞,被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总司令竟在寒风中替战士站岗! 众人冲出窑洞,七嘴八舌地询问总司令为何不叫醒他们。 朱德只是淡淡一笑,反问道:“你们站岗放哨的时候,能睡觉吗?” 大家冲进窑洞,只见小朱仍在铺位上酣睡,对昨夜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 这一刻,无需更多言语。 总司令用他无声的行动,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信念,深深地镌刻进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而这次前往南泥湾的勘察,绝非走马观花。 白天,朱德拄着木棍,带领大家穿行于齐腰深的蒿草荆棘之中。 他是时不时的低头查看泥土,时不时的查看野草观察根系,甚至不顾危险,亲自下到谷底探查水源和土质。 向导唐老汉,这位早年逃难至此的四川老乡,成了朱德了解南泥湾的关键人物。 破旧的茅草屋里,两位异乡人开始了深入交流。 唐老汉讲述了此地的荒凉历史,也提到了“水有毒”的传言。 朱德细心听取,临走时特意采集了水样和土样。 这些样本被送往重庆,经周恩来安排化验。 结果令人振奋,“地下水无毒,地表水的问题源于腐败植被,通过过滤消毒即可解决。” 科学的结论,扫清了开垦南泥湾的最后一道障碍。 回到延安,朱德马不停蹄的找到359旅旅长王震,传达了中央屯田南泥湾的决定。 王震虽自嘲是“种地外行”,但面对总司令的信任和革命的需要,他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359旅的战士们告别前线,来到这片更荒凉的“烂泥湾”时,巨大的落差冲击着每个人的心。 没有房屋,没有粮食,没有工具。 质疑之声悄然滋生:”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为何要放下钢枪拿起锄头?“ 朱德深知思想是行动的先锋,他再次深入部队,与战士们围坐篝火旁,耐心解答疑惑。 反复强调毛泽东的论断:“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出路只有一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王震则喊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响亮口号。 奇迹,在血汗浇灌下诞生。 1941年,开荒1.1万亩,收获粮食蔬菜初步自给。 1942年,开荒激增至2.6万亩,粮食丰收,经费自给率高达93%,战士们碗里有了肉,盘中见了油。 1943年,开荒热潮达到顶峰,劳动英雄日开荒超三亩的记录令人惊叹。昔 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排排新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金秋,毛泽东亲临南泥湾视察。 午餐时,面对战士们精心准备的饭菜,毛泽东吃得格外香甜。 饭后,他还将吃剩的鸡骨架仔细包好,放入口袋。 面对王震的不解,他坚定地说:“现在条件好了,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南泥湾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359旅创造的奇迹,不仅解决了边区的燃眉之急,更锻造出光耀后世的“南泥湾精神”。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红色文化】再唱南泥湾‖管恒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