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吴新光)“在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体育赛事成为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赛事引流能力作为衡量其运营绩效的核心指标,受到广泛关注。头部赛事凭借强大的引流能力获得巨大关注,而中小赛事则面临引流困境。”8月22日上午,由河北省体育局与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河北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梁强在主旨演讲中首先强调了赛事引流的重要性。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梁强进行主旨演讲。河北经济日报记者袁立朋摄
梁强表示,体育赛事的本质属性是传媒属性,体育赛事的核心价值是情绪价值,赛事引流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普遍面临“同质化困局”“情感连接断层”和“流量转化失灵”三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当前体育赛事在内容设计、文化表达上高度趋同,缺乏独特的记忆点和吸引力,观众对千篇一律的赛事缺乏兴趣,导致赛事关注度下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许多体育赛事未能构建有效的情感沟通场域和社群维系机制,观众只是“一次性流量”,难以转化为忠实粉丝。情感连接断层导致观众对赛事品牌缺乏忠诚度,难以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影响赛事品牌的长期发展;部分体育赛事在技术赋能方面存在流量转化失灵的问题,技术应用往往沦为表面文章,缺乏深层整合与系统运营。因此,传统引流策略已难以适应当前赛事发展需求。
那么,应如何突破传统流量思维,构建可持续的赛事引流能力?梁强提出,可借助蜂鸣理论的研究视角,为赛事引流提供新思路。该理论强调,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强大的文化磁场,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通过裂变传播,赛事信息能够在观众之间快速扩散,从而提升赛事的引流能力。二者共振可有效提升引流效率。
梁强进一步表示,文化共鸣、技术驱动与生态协同是推动赛事引流从“热度型”转向“系统型”的三条核心路径,共同助力赛事的数字化转型与品牌化建设。
其一,文化共鸣打造文化吸力场。文化共鸣路径包括多层符号体系构建、沉浸场景与仪式设计、社群嵌入与情感延续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构建具有在地辨识度与群体归属感的赛事“吸力场”。例如,贵州“村超”通过侗族大歌、民族服饰、乡村建筑等文化符号,将赛事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赛事组织过程中注重社群嵌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社群互动,增强了观众的情感连接,形成了良好的赛事氛围。借助文化符号和社群共鸣,“村超”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二,技术驱动构建立体传播生态。借助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升级,提升用户的代入感,让用户仿佛置身于赛事现场,增强对赛事的关注和参与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内容精准推送与用户沉淀,增强观赛忠诚度;推动赛事传播模式从线性传播向社交化扩散转变,使观众不仅是赛事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将赛事信息快速扩散。NBA便是成功案例,广泛应用虚拟直播、AR/VR技术、AI驱动的个性化内容推荐等技术,提升了观众的沉浸体验和参与度。
其三,生态协同培育多元支持系统。构建“赛事+消费+文旅”联动机制,推动赛事与周边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提升赛事的引流能力和经济附加值。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是实现从“热点事件”到“长效引擎”转型的关键。如张家口冰雪赛事通过赛事与文旅、零售、餐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加了赛事活动的“烟火气”,带旺了传统线下消费场所的“满满人气”,激发了景区的“勃勃生气”,放大了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也为群众参与相关消费带来新体验。
梁强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建立“蜂鸣强度-情感留存率-流量转化链”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赛事引流中的应用。河北省赛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梁强建议,河北站位要高,有全盘规划和创意策划;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合理利用各项资源;树立大产业观,寻求“体育+”与多产业的融合与交叉;赛事需要历经漫长的过程,坚守发展战略和特色,促进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