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破后,日军把女人拖进慰安所,一人一天要接三十个兵。 为什么敢这么干? 因为他们算过账:把女人当消耗品,士兵情绪稳,进攻快,成本比发军饷低。 有人把这段历史往教科书里一点点抠,抠掉 “强奸” 两个字,抠掉 “二十万” 这个数字。 抠掉的不只是纸上的字,是让下一代以为 “过去了”。 可时间不会帮人忘掉伤口,伤口只会被抠成洞。 那些被拖进慰安所的女人,她们也曾是爹娘的心头肉。或许前一天还在家缝衣裳,或许正盼着出门买块花布做新袄,日军的枪杆子一伸,日子就碎成了渣。三十个兵,哪是熬得住的数?有的姑娘被折磨得站都站不稳,可日军眼里哪有半分人性,只当她们是能随便丢弃的旧物件,没了用处就拖去埋了,连个名字都留不下。这哪是什么 “消耗品”,这是一条条被生生碾碎的人命啊。 更让人寒心的是抠历史的那些人。他们拿着笔,对着白纸黑字的真相下手,好像把 “强奸” 换成模糊的词,把 “二十万” 藏起来,那些血淋淋的事就没发生过。他们不想想,当年那些受了苦的人还在时,夜里是怎么抱着被子哭的?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坟头的草长了一茬又一茬,哪能说 “过去了” 就真过去了? 有位老人是从南京城逃出来的,她总跟孙辈讲当年的事,讲得牙都打颤,可还是要讲。她说怕自己走了,没人再记得。你看,连亲历者都攥着命要把历史按住,偏有人忙着把它往沟里推。这哪是抠字啊,是在堵那些受害者的嘴,是在断了后人记取教训的路。 伤口不捂着才能长好,记着疼才能不再受同样的伤。那些被抠掉的字,得一点点再填回去;那些被藏起来的真相,得让更多人看见。不然日子久了,真有人信了 “过去了”,那才是把伤口凿成了永远填不满的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