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八路军抗战老兵回忆:在日军残酷扫荡的年代,即便是我军主力团,若被其一个中队死死缠住,后果便相当棘手;若不幸被一个大队的鬼子咬上,能保全一半人马已是万幸。 在抗日战场上,老兵们总提起那些被日军死咬不放的时刻,一个中队纠缠就能让主力团吃尽苦头,要是大队兵力扑上来,队伍能剩一半就谢天谢地了。这话藏着无数血泪教训,到底日军怎么那么难缠? 白志荣从小帮着砍柴放牛,日子苦哈哈的。抗日战争打响后,日军到处祸害华北,兴县那边村子被烧了好几回,乡亲们四处逃难。他亲眼看见这些惨事儿,十九岁那年,就下定决心参军,进了八路军当了掷弹筒手。 那家伙事儿五十毫米口径的,他得扛在肩上练发射,后坐力震得肩头直发麻,练着练着就磨出老茧了。刚入伍,他就跟着部队在山里转战,学着怎么瞄准敌情,专门管压制火力点。 那些年,战场条件烂透了,部队总在崎岖地方转移,打仗时候,他背着装备爬陡坡,遇上敌人袭击,赶紧架起武器还击,他参加了不少阻击战,慢慢适应了那种扛着武器翻山越岭的日子。后来他成了队伍里的骨干,肩头那老茧就像他的勋章一样。 日军扫荡那会儿,八路军主力团要是被一个中队缠上,麻烦就大了,因为日军联络快,通信设备牛,一个中队发现硬骨头,立马喊来大队支援,包围圈一层套一层。要是大队兵力咬住,突围出来能剩一半人就算运气爆棚。 关家垴战斗就是活例子,1940年10月底,日军冈崎支队五百来人占了关家垴高地,那地方在山西武乡,山头陡峭,碎石到处是,顶上视野好,容易守。八路军拉来近两万人想全歼这股敌人。 战斗从30日凌晨三点开打,总部特务团先上,战士们从山脚推,很多人穿草鞋,踩石头上滑溜溜的。日军挖了环形壕沟,垒胸墙,机枪藏岩缝里。一靠近,敌人三八式步枪就扫过来,两百米外一枪撂倒人。 日军兵戴钢盔,脚蹬带铁掌的皮靴,跪着射击稳当,每人两百发子弹,火网织得密。八路军机枪手想压火力,一枪就被干掉,队伍只能趴坑里。上午,772团和16团加进来,炮兵扛掷弹筒,前两发测距,第三发轰工事,但日军壕深,炸不着里头。 日军反轰,炮弹炸坡,伤了不少人。战士们小组迂回,爬岩壁,手抠石缝甩手榴弹,日军投得更远。下午总攻,冲了十八次,坡上弹坑满是。日军训练狠,步枪挂砖练瞄准,掷弹筒第三发必中。 八路军弹药少,四到十发一枪,精打细算。夜里还打,摸黑刺刀拼。第二天,敌援军一千五百人加飞机来,炸得地抖。关家垴这仗,八路军围五百敌,付出一千五百到三千伤亡,还没全吃掉。日军临时支队就这样顶住,援军一到,八路军撤了。 这样的教训多,部队被中队缠,援军层层来,主力团难脱身。大队咬上,剩一半算好运。老兵回忆这些,是用命换的经验。日军联络快,支援及时,包围密,八路军游击为主,硬碰硬就伤元气。 关家垴后,部队学聪明了,强调机动,避免死磕。那些年日军扫荡狠,华北根据地压力山大,但八路军靠群众支持坚持下来。抗日胜利来之不易,得记着那些血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