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大禹曾颁布法令,规定春天不能砍树,夏天不能打渔。他以朴素的生态观,为后世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基因。
《孟子·滕文公上》对尧舜时期的生态状况有过生动记载:“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这并非描绘田园牧歌式的原始仙境,而是真实反映了人类早期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未经开发的原始植被覆盖率虽高,却因缺乏合理利用导致草木遮蔽农田、禽兽威胁人类生存,那时的生态系统呈现出“野生有余而秩序不足”的原始状态。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当滔天洪水席卷大地,大禹开启了改变华夏命运的治水壮举。《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后的生态变迁:徐州地区“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红色黏土在湿润气候中逐渐恢复生机;长江流域“彭蠡既都,阳鸟攸居……厥草惟夭,厥木惟乔”,水泽丰沛处草木柔嫩繁盛,乔木挺拔参天。
治水成功后,大禹并未止步于灾后恢复,而是建立起了生态保护制度。《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的“禹禁”具有里程碑意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遄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生长周期设定的禁伐、禁渔的“休养生息”制度,要求春季草木萌发期禁伐、夏季鱼鳖繁殖期禁渔。如此一来,既保证了生物种群的自然繁育,又为人类后续利用提供了可持续基础,诠释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哲学。
作为中国颁布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法令,这一典则史称“禹禁”,与现代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相比,虽简单朴素,却抓住了生态保护的核心——通过约束人类行为来维护生态平衡。最终,大禹的生态实践促成了“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的和谐局面,让鸟语花香鱼虾欢跃的生态美景与人类生存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大禹的生态保护实践是中国最早的生态文明雏形,其所体现的休养生息思想、“草木-山川-鱼鸟”三位一体的生态认知,穿越四千年历史,在今天的禁渔、禁猎、退耕还林等政策中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