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三墩往事(2):72岁“小皮匠”老板刘增德的口述史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赶集、逛市场的时候,会遇到佝偻背戴老花镜的老男人,他们守着一块小摊,边上一个工具箱,他们会补鞋、修伞、磨剪刀、配钥匙,他们话不多,手上活精巧,仿佛有什么魔法,经他一弄,破的旧的又变新的了。过去,修鞋的人,人们管叫“鞋匠”,他们是社会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便民服务”。现如今商品经济发达,以旧换新似乎变得很简单,“鞋匠”也已远去。在三墩庙前街,老房子老街口,还有一些老人,他们仍然守着摊,也守着一片记忆。

第二篇三墩往事,将为大家讲述72岁的“小皮匠”老板刘增德的口述史——《“小皮匠”,老街老字号》。

讲述人刘增德个人肖像戴骏摄

他们是老早就叫我们不要干了,我们想想这里做做,有钱赚点,两个人自己管自己,可以自由点。

从农民工到修鞋匠

我开始是在黄岩老家种地。大概是(19)72年吧,刚刚开放的时候,我们那里有工程队在外面包工程。那时候钱很紧张,我们这种家里就会看有几个劳动力,可以去打打工。

我刚好工程队有熟悉的人,那年,就跟工程队出来,在半山电厂造一个大烟囱。我们农民工出来一般就是挑土方。这里挖土,挖到那边去,挖得很深,造烟囱造得很高,很大。

我当时26岁吧,也不晓得苦,一天做到夜两块多。那时候工资很低的,技术工一块七角六,50多块钱一个月。吃得很省的,都是食堂里吃的大锅饭,菜几分钱好了,基本吃青菜什么的。年轻人扛得牢,吃不饱也要干的。

我在工程队干了两三年。有一天挖土,一挖一大片,挖着挖着,挖得太深,(土)“嘣”一下子坍下来,一个人压到下面了,死掉了,才20多岁。我看看不对了,刚好碰到有个老乡补鞋子,他叫我补鞋子,我想想对的,觉得补鞋子蛮好的。我们那边(补鞋)机器有得买,温岭产的。我买好机器,学好了,就跑出来,跟着工程队,那边做呀做,做了大概几个月。

我跟工程队去过好多地方。工程队会把工地附近村子的一些房子包下来,让我们住。在半山我也住在人家屋里,给那边的人修鞋子。有四五块到五六块一天好赚。实话讲我比那些技术工赚得多。在工程队打工,一般是一块两角一天,做一个月就是36块钱。我修鞋子一百四五一个月了,日子好过的。

我当时的师傅现在办企业去了,他比我大几岁。我们一道没做几天的,我学了几天就跑出来干了。(19)75年我自己那边搞了几个月,就一个人跑到这里干,刚开始在三墩附近跑来跑去地跑。

店门口、格子间、店铺

我做工程队的时候,曾经在康桥那边一个老头子家里宿过。那个老头子讲,做(修鞋)还是三墩好。他说“我们那边讲三墩是‘小上海’,你还是踲三墩吧”。这个老头蛮好的。他说“三墩旅馆这么便宜,就租下来喽。早上你摆到街上,还有点生意的,日里要挑回去,农民都拉到田里去了,种什么都有规划,你这种属于“资本主义尾巴”,不会让你摆出来的”。

农民种稻田为主,所以钞票挣不到,谷一毛多一斤,像我们老家一年种三万多斤稻谷,只能挣几千块钱,一百多人都在这里吃。粮票都卖到两块多一斤了,洋糖糕要一毛钱一个,那时候真的很困难。当时我主要补补球鞋,就是“解放鞋”,破了一个洞两个洞,都要补,补一双2角3角这样子;要么鞋底贴贴。过来的人基本穿草鞋、布鞋,没有穿皮鞋的。

我来的辰光,摊位摆在庙前街一个店门口。早上(我就)挑出来做一下,晚上宿在三墩旅馆里。3毛钱一天,费用很省的,他们还供应洗澡、电。房间很大,有三四十平方,生活做不光,带回去夜里也可以做。我工具箱四五十斤,有时候就放在立柜里,不挑出去。

宿了三年,范家塘有个老头子说“宿到我家里好了”,他家就在老(公交)车站330那里,离庙前街几百米路。住在他家里大概五六块一个月,房子20来个平方。那时光在他的生产队里租房子,我好像是第一个或第二个。(19)75年、(19)76年大办农业,所以其他人(农民)出不来。没有手艺的人,出来吃什么呢?手艺人也不出来。直到(19)78年、(19)80年左右,开放了,大家都出来干了。泥水(匠)、木匠都出来了。

早上庙前街市集(开得)蛮早的。我早上6点多、7点多过来,7点多到这里。点心店有好几家。茶店(楼)也有的。蛮兴旺的。早上吃2只馒头就够了。要么吃碗奥面,奥面一毛一(分)一碗,拌面也很便宜的,一天几毛钱就够了。中午就点心店里买两只麻球吃,5分还是8分一只,最多一毛钱。

日里四五点钟我就收摊了。晚饭有时候饭店里吃,四毛五(分)一只菜,青菜肉片一盘,吃得蛮好了。我不喝酒的,一喝就要脸红,发烧一样的。当时条件差,顾客你给他便宜点,他就高兴了,本来5分(钱),你算他3分2分他就高兴了。我们这个机器(补补鞋)很快的,给他搞一下就搞一下,多做就多赚点,薄利多销了。

大概是(19)79年之前,我发现配钥匙比修鞋钞票好赚,赚得快,就按照机器说明书学会了怎么配钥匙。多一块业务,就赚得多点。

那时候最好要赚到十几块(一天)了,有时候可以搞个100来块钱。现在么可以赚到两三百块这样子。吃饭一块五(分)到2块一天,就好过日子了。到大雪天挣得最多了,农村里做3毛4毛钱一天的,我收几分几分(钱),人家看看是看不起的,其实我修鞋(赚得)还可以的。在人家门口摆,如果很冷很冷,就早点收摊到旅馆里去了。(19)76年很冷的,(气温)要零下了。不过我年纪轻,冷感觉不出来。

(19)98年,陈家桥下面老电影院拆了,工商所造了一栋平顶房,在百货大楼对面,给我们摆摊。里面一格一格隔出来的。大概三四十户,一个摊位大概六七平方米,太热了,电风扇也没有,还经常停电。做这个生意这么小,有电风扇的话,也给人家看不起,“条件这么好啊,还开电风扇!”东西摆在那边,经常被偷掉,钥匙机、补鞋机都被偷掉过。

不过那个小隔间还是有得赚的。以前人多,做做都来不及,一天忙到晚。过年就休息半个月。三墩电影院七几年去过,但我没看过几部电影,能记得的就是《红楼梦》了。生活单调也没办法,有钱赚不赚?一双鞋子补补两块三块,总要赚的。

“小皮匠”老板刘增德和他的店戴骏摄

在这个小隔间里,我做了十年,那时候是最累的时光。

(19)98年那边拆迁,叫我们房子寻好,再搬过去,我看现在这间房子蛮好,本来卖肉的,但属于房管所,开始(租的)价格600块1个月,后来是3000块1个月,一年三万多,就给租下来了。价格稍微高点,不过我还混得下。人家私人的房子,租金还要高。本来没想到租了这么长的时间,做着做着觉得还好,也不想改行,不过现在年纪大了,再做下去,眼睛花了,穿针也穿不进,就没用了,这里也做不长了。

50多年吵了这么一次

我做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没对什么顾客有特别深的印象。跟顾客吵架也有过。今年就有一次吵架。

一个女的拿了件羽绒衣,拉链坏了叫我修,她(羽绒衣)拉链牙齿都破开了,修不好了,我说那要不然换一个,她说“到哪里换”,我说“我这里可以换的,价格就是有一点贵的”。她说“没关系的,好拉就可以了”。结果她给我30块钱。实际上修羽绒衣拉链要50块钱。我同她说,“我们修拉链(修过的地方)有点看得出的”,她说“没关系的,修好好拉就可以了”。我看这个条件要求不高,就给它修了。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她来看,说“修拉链30块,这么贵”,然后哇唧哇唧。(拉链)有的地方我老太婆踏得马马虎虎,有的地方没踏牢。她说,“这地方踏也没踏牢”。

我说“稍微等一下”,因为我老太婆上班迟一点。老太婆上班了,这个女的哇唧哇唧,她说“你衣裳要拆破了”,我说“衣裳不可能拆破”。没踏牢的地方已经挖起来长长一条了。她出汗了,说“把我衣裳拆破了,衣裳拆破了”,我说“衣裳拆破,我赔给你好了。要赔多少”。

后来她报警,派出所派过来好几个人,看了以后,说“踏踏牢么好的嘞”。她说不要我踏,要别人踏。叫人家踏不是瞎弄吗,既然叫我踏,肯定我踏好为止了。一定要再报警,三墩这边警察都晓得我这个人,不会乱做事的,警察来了说,“我们讨论过了,你赔她300块”。我说“弄弄灵清哦,到底是她今天来叫我修拉链,还是我衣裳买给她,弄破了,叫我赔她300块”。警察问那个女的,“是你叫他修拉链,还是叫他买衣裳,弄破了,赔300块”。她说“我是叫他修拉链”。所以叫我修拉链,我一分钱都不赔。后来再同警察商量,这女的要叫别的人修,不叫我老太婆踏,警察同我说,“你帮她修修好”,这么好,我就叫我老太婆踏。这个拉链拆拆很讨厌,要2个小时,其实也要收30块的。这个女的一直等在那,结果拆的、修的费用都是我承担。

50年之内就碰到这一个吵架的。

好的顾客还是多得很,我说“收2块够了”,他说“5块5块”,这就开心了。有六七个老头子退休了,跑到这里来一两公里路,坐也没地方坐,就坐在我这里,都熟悉的,一起谈谈天。

一家落户在三墩

我(19)73年结婚的。父母亲做主。我那时候好像23岁,我老太婆21岁。(19)75年,我带她到三墩来,还是踲在范家塘红星大队2组。踲了快20年了。

老太婆跟我学的手艺。这个比较简单的,要用心做,勤劳不怕苦,就做得可以。(19)98年我们搬出来,买房子买到附近的小区,钱是靠摊位里赚出来的。

2000年老家房子拆迁,(20)01年我回去,看到好多人家不敢(在拆迁合同上)签字,我是第一个签字,大家就相信了。办事情要利落,就跟讨老婆一样,看中要算数的。

我们结婚第二年有的小孩,小孩今年44岁,属猴子。我们没传手艺给他,他自己办企业的,员工有三四十个了。他们是老早就叫我们不要干了,我们想想这里做做,有钱赚点,两个人自己管自己,可以自由点。

想想三墩我来的时光,这里都是很小的石板路,店铺上门都是装门板,卷闸门是八几年才有的。以前开门没有锁,都用很小的挂锁挂挂。

这50年变化很大,特别是去年(2023年),各方面变化很大很快的。三墩镇大,老房子多,人多。我发现那边桥造好了,本来那边一座桥、那边一条路往西面去套的,往火车站跑两三公里路,再套过来,再往西走了。他现在直通西面了。这条路是伟大的,是利国利民的。今天我发现这座桥西通大港桥,东面是文星桥,两座桥接牢,是振中路。振中路要是南北贯通,也利国利民,一边是浙江医院,一边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这多少方便!

采访地点:三墩小皮匠修鞋店

采访时间:2024年8月27日19:00-20:00

被访谈人:刘增德(小皮匠)

采访人:戴骏

整理人:戴骏朱宇清

校对人:朱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