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八月,鄱阳湖康郎山水域,一支装备精良的艨艟舰队正在溃退。就在朱元璋的旗舰陷入混战时,一艘小巧灵活的蒙冲快船突然杀了出来,船头站着一个身材魁梧、满脸虬髯的大汉,手中丈八蛇矛直指朱元璋本人。这个人,正是陈友谅麾下最能打的战将张定边。 在《明史》里,他被称作“骁勇善战”,而在鄱阳湖那场决定大明天下归属的大战里,他差点让历史改写。 张定边出身并不显赫,元至治二年(1322年)生于湖北沔阳一个渔民家庭。据《沔阳州志》记载,他自小就能开硬弓、百步穿杨,少年时就和同乡陈友谅情同手足。 1355年,陈友谅起兵,他带着自家几百条渔船投奔而来。谁能想到,这支最初的“小水匪”,后来竟扩展成六十万水师,横行长江。 张定边的厉害,不只是个人勇武,而是“六边形战士”级别的全能,连朱元璋都感叹:“陈友谅若得张定边,如虎添翼。” 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决战爆发,号称六十万对二十万的大水仗。八月三十日,张定边亲自挑出三十艘快船,组成突击队,趁着东南风直扑朱军核心。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他一口气突破常遇春、俞通海的两道防线,连挑数艘拦截船,斩杀韩成、宋贵等七名大将,还点燃了廖永忠的战船,引发爆炸。即便左腿中箭,他依旧能单臂舞动八十斤的蛇矛,杀红了眼直奔朱元璋旗舰。 当时朱军旗舰已经损坏,程国胜战死,眼看朱元璋就要被生擒。幸好常遇春指挥弓箭手从侧翼攻击,射伤了张定边。《阵纪》说得很直白:“非常遇春之冷箭,太祖危矣。” 要是那一矛真捅过去,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能完全不同。 设想一下,如果张定边真能当场击杀朱元璋,局势会怎样? 徐达、常遇春很可能各自为阵,军心大乱;应天府可能被张士诚夺去,陈友谅在武昌称雄,南北对峙;漠南的王保保集团趁机南下,重燃元廷势力。 可以说,那一箭,差点决定了天下的归属。 鄱阳湖一战后,陈友谅战死,张定边重伤带残军突围,退守武昌。1364年,他凭着两万兵力,硬生生守城八十五天,对抗朱军二十五万,每日消耗箭矢五万支。城破之后,他只身逃走,从此销声匿迹。 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武当山志》里记载,有一位须发皆白的道士“玄素”坐化,享年九十五岁。传说,这位老道,正是隐居数十年的张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