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工坊名单公布,坐落于吴中胥口镇的苏州香山工坊香山帮技艺非遗工坊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其18年来探索“生产性保护”模式的认可,也揭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其发源地,如何从一份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变为一个集聚创新、生产、交易与文旅等多元业态的产业引擎。
重构技艺传承生态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在于“活”。走进占地380亩的香山工坊,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在场感”。这里并非简单的图纸陈列与模型展示,而是一个由香山古建筑博物馆、承香堂、技艺大师工作室、园冶园林景观区等共同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
“我们不是把图纸和模型锁在玻璃柜里,而是要让技艺在梁柱榫卯间真实呼吸。”工坊的一位负责人说。其中的“承香堂”,便是这一理念的实体呈现。这座建筑从一块木头、一片瓦的加工,到大木作的起承转合,完整再现了香山帮的传统工艺流程。在现场,通过图片与影像资料,整个建造过程得以回溯,让参观者能直观、完整地理解一砖一瓦背后的匠心与智慧。
这种“活态”的展示,将静态的技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产场景。工坊以此为基础,打造了集实物、陈列、示范操作于一体的香山帮营造技艺展示平台,成为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和青少年的游学目的地。
当学生们亲手触摸榫卯结构,体验传统工具的操作时,香山帮技艺的精髓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可学的生动实践。通过营造一个真实的生产与教学环境,香山工坊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搭建了一个“活舞台”,确保了其传承链条的完整与延续。
激活古老技艺的时代动能
完整的产业生态为香山帮技艺搭建起“活舞台”,但其探索并未就此止步。科技与创意的持续注入,正成为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新生的“动力源”。
工坊内的技艺体验馆,是这一探索的最好证明。馆内展示的并非古旧的材料,而是工坊与高校合作研发的“重型胶木材料”的实践应用。这种新材料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将香山帮的木工技术与现代材料科学相结合,在传统木结构的承重、跨度、成型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世界第一跨度的木拱桥“胥虹桥”,其建造过程中的多项关键参数和经验,便来源于该体验馆的研发成果,其中更包含了多项香山工坊自主研发的专利。
创新的触角不止于材料科学。工坊积极拥抱数字化,与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开发资料数据库、数码制作、影视传播等项目。目前,工坊创建的“香山帮资料数据库”已通过江苏省文旅厅验收,并与江苏非遗网实现对接。这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也让传统营造技艺的繁复细节得以精准记录和广泛传播。
从新材料的研发到数据库的建立,香山工坊将现代科研力量与设计创意引入古建领域,让传承不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创造。
探寻人文经济的价值转换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最终要通过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来实现。香山工坊通过构建香山帮古建筑产品交易平台,将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动能,实现“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良性循环。
这一平台集聚了苏州市23家古建施工核心企业,以及国内上百位艺术家和古建材料商,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园林古建产业交易中心。在这里,从一张设计图纸,到一个精雕细琢的构件,再到整个园林的营造方案,都能找到对应的生产企业与市场渠道。借助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香山帮的创意设计和产品被推广至世界各地。
截至2024年底的一组数据,是这一模式成效的最直观体现——引入古建企业30家、文化企业59家,配套服务企业百余家,实现年销售额约20亿元,为周边地区提供超过4500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传统收徒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工坊已累计培养六百多名香山帮高级技工和技师,为整个行业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通过将分散的工艺流程与技艺手法进行集中化、产业化整合,香山工坊不仅为传统技艺提供了稳定的展示与生产舞台,更以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生动诠释了人文经济学的发展理念。(记者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