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水浒传》好汉们的美食传奇背后,藏着宋代饮食文化的惊人真相。 “小二,切二斤肉来!”这是《水浒传》和许多宋朝题材影视剧中常见的场景。 豪气干云的好汉们往店里一坐,张口就要几斤肉下酒。 很多人受《水浒传》影响,认为宋朝人下馆子吃的肯定是牛肉,其实不然,在宋朝吃牛肉是犯法的! 那么问题来了,宋朝人下馆子时喊的“切二斤肉”到底是什么肉?为什么不是牛肉? 很多人对宋朝人吃牛肉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水浒传》中的描写,李逵、武松等好汉们常常一进店就大喊“切二斤牛肉来”,显得十分豪气。 但实际上,在宋朝吃牛肉是相当特殊的情况,牛作为当时重要的耕种工具,受到朝廷严格保护。 宋朝对耕牛的管理非常严格,每头牛都有“户籍”,出生死亡都要报备,私自宰杀耕牛可能面临半个月到三年的牢狱之灾。 那市面上完全没牛肉吗?也不是,自然死亡或意外丧失劳动能力的牛经过报备后是可以宰杀食用的。但这种牛肉价格低廉,因为政府规定“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过二十文”。 牛肉价格低却难买到,成了江湖好汉们的“特权食品”,《水浒传》中好汉们偏要吃牛肉,正是彰显他们不把朝廷法规放在眼里的叛逆姿态。 宋朝真正的“顶级肉食”非羊肉莫属,从皇室到官员,羊肉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主流选择。 宋朝皇室对羊肉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宋真宗时期,御厨每天要宰350只羊,宋仁宗时每天280只,即使是以节俭著称的宋英宗,每天也要消耗40只羊。 宋神宗时期,宫中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了“4131斤”,还不及羊肉的零头。 羊肉不仅美味,更是一种 “面子”的象征,请客吃饭上一道羊肉,既显身份又显诚意。 苏轼虽然爱吃羊肉,但被贬惠州后俸禄大减,买不起羊肉,只能买羊脊骨解馋,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幽默地写道,啃羊脊骨就像吃海鲜蟹螯,“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羊肉价格昂贵,在宋高宗时期,一斤羊肉高达九百文,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猪肉在宋朝的地位相当尴尬,富贵人家不屑吃,贫寒家庭不会煮。 宋朝猪肉价格相对亲民,大约是羊肉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真正改变猪肉命运的是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后,他发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于是潜心研究烹饪方法,创造了闻名千古的“东坡肉”。 苏轼用慢火细炖的方式,解决了猪肉口感问题,使猪肉逐渐被接受,北宋东京每天消耗上万头猪,证明了猪肉在民间的普及程度。 除了主要的牛、羊、猪三种肉类外,宋朝人的餐桌上还有琳琅满目的其他肉食选择。 鸡肉和鹅肉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史进在中秋节招待少华山好友时,就特地吩咐乡亲们“杀一口大羊,再杀百十只鸡鹅”。 鱼肉更是宋朝人喜爱的美食,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清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鱼类的喜爱。 甚至连马肉也出现在宋朝人的餐桌上,《水浒传》中就写到梁山好汉们宰杀受伤的马匹来食用。 在一些特殊场合,还能见到“假肉”菜肴,用素食材料模仿肉食口感,南宋时期的一道“假煎肉”就是用瓠瓜和面筋制作,口感和味道几乎可以乱真。 下次再看到古装剧里大喊“小二,切二斤肉来”时,就会知道,在宋朝,这句话的背后绝不是简单的牛肉。 参考资料:食在宋朝 舌尖上的大宋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