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   午门,作为紫禁

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   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由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所建,其独特的五凤楼阙格局,威严庄重,是紫禁城的重要象征。它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因而得名午门。这样一个神圣且重要的地方,从地位和用途来讲,都不可能被作为血腥的斩首刑场。   据《明史》和《清史》记载,午门的用途主要是皇帝颁布诏书,彰显皇恩浩荡;接见外国使节,展现大国风范;以及在国家重大战争获胜,大军凯旋时,举行隆重的受俘礼,像康熙、雍正等帝王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仪式。   既然午门并非斩首之地,那为何影视剧中总这么说呢?这可能是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在明代,有一部分专门负责向皇帝纳谏、提建议的官员,有时他们的谏言会惹得皇帝不快。这时,皇帝会下令在午门对这些大臣施以“廷杖”之刑,也就是打屁股。   虽说廷杖的初衷多是起到警诫作用,但有时候皇帝盛怒之下,下手没个轻重,就会出现把人打死的情况。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一心想去江南选美,大臣们纷纷阻拦,他恼羞成怒,下令让130多名大臣挨了廷杖,结果当场就打死了11个人。   后来嘉靖皇帝也有类似情况,一次在午门廷杖了100多人,致使17人死亡。如此惨烈的场景,百姓们看在眼里,印象极其深刻,慢慢地,午门就和“死亡”有了联系。   还有“献俘礼”这一活动,打了胜仗后,军队凯旋,会把俘虏押到午门献给皇帝,仪式场面浩大,围观群众众多。偶尔遇到罪大恶极的俘虏,皇帝一挥手,可能就会当场下令处决。这也让民众将午门和“砍头”联系起来。   再加上戏曲、评书、小说等艺术作品的渲染,像明代中叶成书的《说唐后传》《封神演义》等演义小说中,就出现了“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情节。   后世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里,这种说法更是屡见不鲜。艺术创作往往会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表现力,对一些场景进行夸张、虚构,使得“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越传越广。   实际上,古代真正的斩首之地,要么是在郊外比较荒僻的地方,这样便于维持秩序;要么是在闹市,比如清朝时期的菜市口。选择闹市作为行刑地点,主要是为了起到示众的作用,用残酷的刑罚来警示老百姓,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在菜市口,还有一家名为西鹤年堂的药铺,在清朝时,它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被斩首的人会在它门前行刑,监斩官员会把这里当作歇脚、指挥的地方,甚至被斩首之人最后一顿吃喝以及一些伤药,都由西鹤年堂提供,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菜市口作为斩首之地是有历史记载且广为人知的。   所以,“推出午门斩首”更多是影视、文学作品带来的误解。午门虽见证过一些残酷的刑罚场景,但并非真正的斩首之地,它更多承载的是皇家威严、重大仪式等重要功能。

评论列表

旅行者
旅行者 1
2025-08-22 14:07
推出午门,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