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退休制度? 现在打工人到了年龄就能退休,领养老金安享晚年,那么古代官员是不是要干到动不了为止? 其实古人早有 “退休制度”,不同朝代规矩不一样,待遇也有差别,还挺有人情味的。 最早的退休制度能追溯到周代,那会儿叫 “致仕”,意思就是把官职交还给朝廷,自己回家养老。 周代有明确规定,官员到了七十岁就能致仕,这就是 “七十致仕” 的说法,后来好多朝代都照着这个规矩来。 为啥定七十岁呢?周代人寿命没现在长,能活到七十岁算长寿了,身体也跟不上办公节奏。 而且官员退休后,能给年轻人腾位置,让有本事的人有机会当官,朝廷也能保持活力,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周代的退休制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主要针对朝廷官员和贵族。 普通小吏或者底层办事人员,没资格 “致仕”,大多要干到实在干不动了,才能回家,也没啥待遇,全靠家里人照顾。 有记载说,周代一位老官员到了七十岁,主动向周天子申请致仕。 周天子觉得他劳苦功高,专门设宴送行,还赏赐了不少粮食和布匹,让他回家后能安稳生活。 这种待遇在当时算很优厚了,不是每个退休官员都能有。 到了汉代,“七十致仕” 的规矩还在沿用,但多了点灵活度。要是官员身体好,朝廷又需要,就算过了七十岁,也能继续留任。 比如有的老臣熟悉国家制度,皇帝会特意挽留,让他们继续辅佐朝政。 汉代退休官员的待遇也分等级,高官退休能得到土地和俸禄,有的还能让儿子继承爵位。 普通官员退休,大多只能拿到少量粮食,日子过得一般。 不过不管待遇咋样,能按时退休回家,对当时的官员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真正把退休待遇规范化的是唐代,这时候官员退休后能拿到 “半俸”,就是退休前工资的一半,而且能一直领到去世。 这个待遇可比以前好多了,官员退休后不用愁生计,能安心养老。 唐代规定,官员只要满七十岁,不管官职大小,都能申请退休。 要是身体不好,没到七十岁也能提前退休,待遇照样给。 有位官员五十多岁就得了重病,没法办公,申请提前退休,朝廷不光批准了,还按规定给了半俸,让他能安心治病。 除了半俸,唐代对有功劳的退休官员还有额外赏赐。 比如有的官员打仗立过功,退休时朝廷会赏赐绸缎、金银,甚至还会派人为他修建住宅。 这些赏赐不光是待遇,也是对官员一辈子工作的认可。 唐代还有个特别的规定,退休官员能继续享受一些特权,比如见了现任官员不用行礼,家里有红白喜事,官府还会派人帮忙。 这些小细节让退休官员觉得有面子,也体现了朝廷对老臣的尊重。 到了宋代,退休制度更灵活,还出现了 “带职退休” 的说法。 就是高官退休后,不用交回全部官职,还能保留一部分头衔,比如 “太子少师”“光禄大夫” 这类荣誉官职,听起来特别气派。 带职退休的官员,待遇比普通退休官员好不少,有的能拿到全俸,有的还能参与朝廷大事。 比如有的老臣退休后,皇帝遇到难题还会派人去请教,让他们出出主意,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宋代对退休官员的照顾也更细致,比如官员退休后,要是住的地方离京城远,朝廷会给路费,让他们能顺利回家。 要是家里贫困,还会额外给补贴,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这些措施让官员们更愿意按时退休。 不过宋代的退休制度也有讲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受好待遇。 只有那些政绩好、皇帝信任的高官,才能带职退休拿全俸。 普通官员退休,还是只能拿半俸,有的甚至没什么额外照顾,跟唐代差别不大。 宋代还有人退休后不当官,专门搞学问或者经营田产。 比如有的文官退休后,在家乡开办书院,教年轻人读书;有的武官退休后,买块地种庄稼,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明清时期,退休制度基本沿用宋代的规矩,还是 “七十致仕”,高官能享受好待遇,普通官员待遇一般。 不过明清对退休官员的管理更严格,要是退休后还干预朝政,会受到处罚,严重的还会被剥夺退休待遇。 古人的退休制度一点不比现在简单,从周代的 “七十致仕”,到唐代的 “半俸”,再到宋代的带职退休,每一步都在完善。 不管是高官还是普通官员,到了年纪都能有个安稳的晚年,这也体现了古人对 “老有所养” 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