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文博会,每个展馆都像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藏着太多让我心动的细节,一定要慢慢逛个遍!”8月21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幕,《浪浪山小妖怪》导演、编剧於水带着这部现象级作品回到家乡,作为嘉宾亮相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活动,为这场文化盛宴注入了独特的温情。
▲导演於水分享《浪浪山小妖怪》创作历程
於水,这个土生土长的山西太原人,骨子里就带着山西人的热情与执着。从《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爆火网络,那句“我想离开浪浪山”喊出无数年轻人的心声,到《浪浪山小妖怪》在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票房口碑双丰收,於水一步一个脚印,在动画领域闯出了自己的“浪浪山”。
熟悉影片的观众都知道,《浪浪山小妖怪》里藏着不少山西元素。巍峨壮观的佛光寺,化作小雷音寺的灵感来源;古朴典雅的晋祠水镜台,成为电影里老和尚庙的原型;造型独特的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也成为片中的“四大天王”被巧妙融入电影情节……这些山西古建,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於水深深的家乡情怀。
“上学的时候离家坐火车总会感慨,一出娘子关就要离开家了,一过娘子关又回到家乡了。我是一个恋家的人,所以在创作中会不自觉地把一些故乡的元素呈现出来。”於水说,为了将这些古建之美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银幕上,他多次深入山西各地,从晋北到晋南,从古老的寺庙到宁静的村落,每一处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足迹。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动画中“活”起来?於水认为,首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情感的共鸣点,像《浪浪山小妖怪》里小猪妖对梦想的追逐、对亲情的眷恋,都是大家共通的情感。其次,在表现形式上要大胆创新,将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现代科技和电影镜头语言相结合,让古老的文化符号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眼前。
“创作的时候,其实也没想那么多,但是上映后意外地发现,电影开辟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连接现实,助力文旅。”活动分享环节的最后,於水用“文化打底,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现代技术,连接现实,助力文旅”这24个字总结电影。他说:“不论是《黑神话:悟空》,还是《浪浪山小妖怪》,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作品走进山西,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虚此行。”
从“浪浪山”出发,又回到家乡的怀抱,於水带着动画梦,也带着对家乡的爱。他用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山西的魅力,也激励着更多山西文艺工作者,勇敢闯出自己的“浪浪山”,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述山西故事,传播三晋文化。
山西日报
采写:张馨
视频、图片:李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