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站在上帝视角,朱棣还是看走了眼,选好圣孙,是错的…多年后,明朝遭遇“土木堡之变”

站在上帝视角,朱棣还是看走了眼,选好圣孙,是错的…多年后,明朝遭遇“土木堡之变”,是否会因立汉王朱高煦而避免?汉王曾评价朱瞻基“论起虚伪残忍,不输永乐皇帝,论起狡诈伪善,超过洪熙皇帝,这样的人心机太重,杀气太大,运气太好,三件事都夺了天机,不会长寿的”。

朱棣雄才大略,打仗治国都是一把好手,开创了“永乐盛世”。可到了选接班人的时候,朱棣犯难了,愁得头发都白了。 朱棣有两个儿子特别显眼: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

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身体不太好,走路都费劲,得让人搀着。但他性格仁厚,待人宽和,处理政务很有一套,是个守成之君的好料子。朱棣常年在外打仗,都是让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干得不错,大臣们普遍喜欢他。但他有个致命弱点——身体太差! 朱棣担心他活不长。

老二朱高煦跟他爹朱棣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能征善战,勇猛剽悍。在“靖难之役”里,朱高煦是朱棣的头号猛将,好几次在战场上救了他爹的命。

朱棣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子,好好干!你大哥身体不好…”这话让朱高煦心里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爹这是暗示要把皇位传给我啊!朱高煦打仗厉害,但性格暴躁,嚣张跋扈,在京城里横行霸道,动不动就违法乱纪,得罪了不少大臣。他更像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不像个坐江山、搞平衡的皇帝。

选谁当太子?朱棣纠结得要命。

从感情和打仗能力上看,他更喜欢像自己的老二朱高煦。但理智告诉他,治理国家,尤其是治理一个庞大的、需要休养生息的帝国,仁厚稳重、得人心的大儿子朱高炽可能更合适。

更关键的是,朱棣心里还横着一根刺——他自己就是靠武力抢了侄子的皇位,他怕如果传位给同样好武、性格暴烈的老二,将来会引发更大的动荡,甚至骨肉相残。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朱棣的好圣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得朱棣喜爱。朱棣觉得这孩子有帝王之相,文武双全,而且性格看起来比他爹朱高炽更果断,比他二叔朱高煦更沉稳。

朱棣越看越喜欢,觉得这是隔代遗传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他心想:老大身体是不好,可能当不了几年皇帝。但没关系!只要把皇位传给老大,等老大走了,我这好圣孙朱瞻基就能顺顺当当继位!这孩子肯定能继承我的事业,把大明江山发扬光大!“好圣孙可旺三代”,朱棣抱着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拍板:立老大朱高炽为太子!把皇位继承的希望,寄托在了孙子朱瞻基身上。

朱高煦呢?气炸了! 他觉得老爹说话不算话,偏心眼!从此对大哥和侄子恨之入骨,天天琢磨着怎么把皇位抢回来。

历史的发展,似乎印证了朱棣的部分判断:朱高炽果然只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病死了。他当皇帝时间虽短,但干得不错,废除了朱棣时期的一些严苛政策,与民休息,口碑挺好。

朱瞻基 顺利继位。这位“好圣孙”确实有两把刷子。他跟他爹一样仁厚,但手腕比他爹硬多了。他上台后,迅速平定了二叔朱高煦的叛乱(朱高煦真造反了,被朱瞻基轻松拿下,关在大缸里活活烤死了)。

朱瞻基在位期间,重用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发展经济,对外打仗也厉害。他和他爹,被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少有的太平盛世。朱棣要是地下有知,估计能笑醒——看,我眼光多准!

但是!朱瞻基有个大问题——他跟他爹一样,短命! 他只当了十年皇帝,38岁就英年早逝了。他死的时候,儿子朱祁镇才9岁,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

朱棣的“好圣孙可旺三代”计划,在第三代这里,彻底崩盘了!

朱祁镇登基,大权落到了太监王振手里。王振这人,没文化,没能力,就喜欢弄权。他撺掇小皇帝御驾亲征,去打蒙古瓦剌部。结果呢?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包括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和文官精英(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连皇帝朱祁镇本人都被瓦剌俘虏了!这是明朝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京城差点被攻破,幸亏有于谦等人力挽狂澜,才保住了江山。

站在上帝视角回头看,很多人就想了:如果当年朱棣没选“好圣孙”这条路,而是直接把皇位传给勇猛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土木堡之变”能避免吗?

朱高煦是猛将,打仗经验丰富,对蒙古的威胁认识深刻。他当皇帝,绝对不可能像朱祁镇那样被太监忽悠去瞎指挥。他肯定会牢牢掌握军权,对边防也会非常重视。瓦剌想轻易突破长城防线,没那么容易。

朱高煦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得罪人太多,缺乏智慧。他当皇帝,朝廷内部可能斗得更凶,甚至可能引发内战(比如其他兄弟或侄子不服)。他可能因为好大喜功,主动频繁北伐,消耗国力(朱棣后期就因为北伐太频繁,国库有点吃不消)。万一他打仗也栽了(战场上谁也不能保证必胜),后果可能更惨。

历史没有如果。朱棣选择了“好圣孙”这条路,带来了十年的盛世,也埋下了土木堡的祸根。选择朱高煦,可能躲过土木堡的箭,却可能踩上内乱的坑。皇帝的抉择,关系国运,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