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德国外长栽了!德国刚在日本指责台海、南海 “威胁现状” 踩中国红线,当天就被中国

德国外长栽了!德国刚在日本指责台海、南海 “威胁现状” 踩中国红线,当天就被中国外交部驳斥,要知道三个月前它还亲口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一边让博世、巴斯夫在华砸钱建芯片厂、追加投资,一边派外长和日本抱团炒 “中国威胁”,这 “政冷经热” 的操作很打脸。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时,柏林的会议室里正放着巴斯夫在湛江工厂的投产视频。“德国外长在日本的言论罔顾事实,中方坚决反对。” 这句话像枚精准的钉子,刺破了德国试图在政治与经济间维持的微妙平衡。 就在三个月前,德国政府还在中德磋商中明确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干涉中国内政。 这种戏剧性的反转,在德国近年来的对华关系中并不鲜见。当那位外长在东京的发布会上指责中国“威胁地区现状”时,她身后的背景板上,隐约能看到德国汽车品牌的广告灯箱。 而同一时刻,博世集团刚刚宣布在苏州扩建芯片工厂,预计追加投资超过10亿欧元。 这种分裂像一道无形的裂痕,贯穿在德国的对华策略里:既要在经济上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想在政治上紧跟美国的步调。 回溯到三个月前的中德外长会谈,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清晰地写着“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那时的德国驻华大使还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参观上海进博会的照片,称赞“中国市场的活力令人印象深刻”。 短短90天,从白纸黑字的承诺到公开场合的指责,这种摇摆背后,是德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纠结。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它既想保住与中国年贸易额超2000亿欧元的合作底盘,又不敢违背美国主导的所谓“价值观同盟”。 更值得玩味的是德国企业的态度。当外长在日本发表不当言论时,西门子在中国的智能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其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是全球其他地区难以替代的。” 这种企业层面的务实与政府层面的投机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德国社会内部的认知分裂。 巴斯夫集团曾公开表示,其在华投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但这样的声音,显然没能完全左右德国的外交决策。 中国外交部的驳斥并非偶然。从台湾问题到南海局势,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这些都是中国的内政和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指手画脚。 事实上,德国企业在华的深耕,本身就得益于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开放的市场政策。 2022年,德国在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近30%,超过1000家德国企业将亚太总部设在中国。 这种经济纽带的紧密程度,本应成为政治互信的基石,而非被当作可以随意透支的筹码。 德国的这种“双面操作”,本质上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漠视。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交融早已超越零和博弈的范畴。 当德国一方面享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的增长,大众、宝马等品牌在华销量占其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却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挑衅,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只会是自身利益。 中国的回应始终保持着有理有据的克制与坚定。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任何试图挑战这一原则的行为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对于德国而言,真正的大国担当,不在于跟随他人发出错误声音,而在于坚守诚信与原则,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