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因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不动产登记“办证难”这一民生痛点,新余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多部门,以“人民登记为人民”为宗旨,通过机制、部门、数据、服务、流程“五维融合”发力,破解群众办证难题。截至目前,20个问题楼盘共11577套房屋已全部化解,化解率位列全省第一,让“小小红本”真正成为承载大民生的幸福印记。
机制融合:织密责任网络高位统筹破题
机制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新余市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纪检督战”的攻坚体系,统筹自然资源、住建、税务、教育等22个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多专班+高频调度”机制,建立分析研判、清单反馈、调度通报制度。通过“责任清单+进度晾晒”压实部门责任,推动住建、法院、金融等部门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作为”。通过全面梳理工作重点,建立20个问题项目台账与分类台账,对每个项目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精准研判,明确解决措施、完成时限、责任部门,压实专班责任,形成清晰的任务责任链。
部门融合:打通工作壁垒精准施策解题
部门协作是破解难题的核心环节。针对房屋登记涉及链条长,该局坚持“登记末端撬动部门协作前端”工作法,以登记环节暴露的验收、税费、抵押等堵点为切入点,建立“周调度+现场办公+提示函”联动机制:每周汇总各楼盘问题清单,联合住建、法院、税务等开展“会诊”,对协调未果事项及时向责任单位下发提示函。通过这一模式,成功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和政策梗阻,为登记工作扫清前置障碍。例如,针对欠缴税费等制约转移登记的堵点问题,专班创新实施“证缴分离”政策,明确“先证后税”路径,与税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追缴机制,实现“保民生”与“守底线”兼顾。针对非权利人原因被查封的,联合法院、金融机构创新“府院联动”路径,推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调执联动”方式进行化解。
数据融合:动态摸排建档靶向提升效率
数据是精准施策的基础。专班对11577套房屋开展“回头看”,深入核查群众暂不办证原因、首登未转移登记情况等核心信息,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出因购房资料遗失、产权纠纷等导致的办证障碍,为分类施策提供依据。在专班推动下,结合政策窗口期,采取“一事一策”等方式,累计解决因资料缺失等问题导致的办证难题630余件,首次登记后转移登记率同比提升45%。如在某小区摸排中,发现100余户居民因原开发商未提交验收相关材料导致无法办证,专班立即协调住建、税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保证房屋质量安全、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群众无过错原则”明确购房群众缴清房款和契税即办证,打通购房群众办理产权证堵点。
服务融合:畅通反馈渠道践行“五项服务”
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该局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必有应”,通过官网发布公告、举报电话、邮箱及信访接待地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反馈网络。公告发布以来,累计接收群众线索15条,办结率达98%,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同时,积极践行“五项服务”理念。“前置服务”主动出击,提前介入项目验收环节,帮助开发商规范资料,从源头避免因材料不全导致的办证延误,今年以来已累计为35个项目提供指导;“贴心服务”温暖人心,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等群体提供上门帮办代办服务,累计服务40余户家庭;“专业服务”答疑解惑,累计解答产权纠纷、办证咨询等400余件;“高效服务”提质增效,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实现“申请即发证”;“廉洁服务”筑牢防线,登记全流程线上留痕、可追溯,杜绝权力寻租,群众办事更安心。一系列服务举措赢得群众广泛赞誉,满意度达99.2%。
流程融合:创新办理模式刷新登记速度
流程优化是破解难题的“加速器”。新余市高标准构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体系,打造了市县一体化的电脑端、移动端、窗口端、自助端“四端融合”服务平台,打破部门间数据交换信息壁垒,广泛应用电子证照、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技术,实现不动产登记“零材料、无证办”,高频事项“立等可取”。此外,常态化推行“网签备案+双预告”合并办、“异地受理、全市通办”、不动产抵押登记延伸“融易办”等“十一项全省率先”创新举措,全力加快服务效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余速度”。
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深化多维融合治理模式,聚焦长效机制建设,加大工作宣传,推动不动产登记从“集中攻坚”向“常态治理”转型,对申请办理转移登记的群众做到“应办尽办”,让“小小红本”继续书写民生幸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