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巨大跨越,这一成就,离不开无数铁路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其中就有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晓军。14年来,他深耕高铁电气装备领域,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实践中屡创佳绩,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2项科研成果荣获中国中铁科学技术二等奖。他参与研制的中国标准“简统化”系列接触网产品,走出国门,成功在雅万高铁全线应用,助力我国构建自主化、特色化的中国标准高铁接触网系统。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李晓军也收获了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宝鸡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思践悟精益求精
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靠的是电力牵引。供电网提供电力来源,接触网架设在电气化铁路之上,当高铁列车行驶时,电能通过接触网与高铁上的受电弓直接接触,为高铁电机持续供电,从而驱动列车不断前进。
可以说,接触网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受流质量,进而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而中铁高铁电气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产品、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设备及轨外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的龙头企业。
“从连接西南与西北的宝成线,到连接华北与华东的京沪线,再到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印尼雅万高铁和中老铁路,这些都是我们公司负责建设的项目。”提及公司,李晓军眼中满是自豪。
2011年,22岁的李晓军初入高铁电气,第一次走上技术工作岗位,就迎来了公司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上线,这是公司向信息化管理迈进的关键一步。
李晓军在检测试验新产品
面对全新挑战,李晓军秉持“不会就去学,不懂就去问”的态度。他一手拿着图纸,一手拿着产品,整天在车间里向老师傅们请教。为了尽快熟悉产品,他夜以继日地进行产品物料清单搭建以及系统图纸整理,对公司产品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中国中铁劳模冯春强回忆说:“这小伙子工作劲头十足,下班了还经常给我打电话问问题,要是说不清楚,他第二天就会拿着图纸来找我,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清楚决不罢休。”
在后续的工作中,李晓军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产品的认知愈发深刻。深厚的产品知识储备,让他在大型科研项目“风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列零部件研制”攻关中如鱼得水。最终,该项目荣获2016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填补了国内大风区接触网零部件国产化的空白,该系列零部件也成功应用于兰新二线、穗莞深城际等多条线路,创造了近2亿元的经济效益。
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2015年冬季,李晓军第一次以线路负责人的身份来到宝兰客专的建设现场。数九寒天,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不已。他面对的任务,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环境与地形,设计出稳定性佳、绝缘性强的接触网装备,确保列车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获取电能。
“接触网装备的性能与状态,直接关乎铁路运输的效率与安全。而图纸上的数据,是用脚板量出来的。”铭记着前辈的教诲,李晓军带着两名技术员,扛着测量仪,沿着漫长的铁轨,一段又一段地爬坡过坎。风沙大时,一开口就能吃到沙子,手套结冰就摘下来抖掉冰碴,搓搓手后继续记录。
不记得走了多少路、设计图纸出了多少张,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李晓军顶住重重压力,用两周时间校准了线路上所需产品的所有参数,并调整工艺,最终提前三天实现供货。
此后,在郑徐高铁、青连铁路、赤喀客专等多条重点线路的建设中,李晓军始终冲锋在前。他不断探索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优化工艺的有效途径,高效完成了近4.9亿元的合同履约。
在此过程中,李晓军还完成了“160千米/小时电气化铁路隧道内刚性悬挂系统零部件”项目研发,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接触网刚性悬挂系统零部件产品。该成果因其性能优异,被推广至焦柳铁路、广大铁路、京通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
条条铁路,纵横华夏。老家在甘肃省武威市的李晓军,每次乘坐宝兰高铁踏上归乡之路,目光掠过窗外那些熟悉的接触网产品,就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拼搏的足迹。那一刻,满足与自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矢志不渝开拓创新
近年来,高铁电气聚焦国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重大关键领域,成功开发多项核心技术,创造了多个“第一”,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众多重大项目。
这对李晓军而言,是难得的机遇。
2019年,作为技术骨干,他投身“以‘简统化’为核心的高服役性能新型接触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任务。该课题凭借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也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简统化”即“简单、统一、标准化”。李晓军解释说,此前,我国高铁接触网采用多种制式,结构种类庞杂、零件规格繁多,给设计、制造等带来巨大困难,难以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而李晓军参与研制的“简统化”系列接触网产品,腕臂定位装置与传统结构相比,在数量上减少39%、螺纹副减少57%、紧固力矩种类减少50%,产品满足高铁供电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接触网安装和维护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研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那半年,李晓军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凌晨,抽屉里攒了20多版技术草图。在一次技术参数论证会上,他和老师傅们争论了整整两天,当前辈拍着桌子问:“这个方案你知道要推翻多少现行工艺吗?你知道要担多大风险吗?”他翻出手机里拍的施工视频,视频中的工人跪在隧道里拧螺丝,安全帽上全是泥浆和沙砾。李晓军坚定地说:“如果咱们怕担风险,那他们就永远得受这份罪。”
后来,“简统化”接触网装备在京张铁路试运行时,李晓军跟工人师傅们一起扛零件、递扳手,50多岁的刘师傅摸着统一规格的螺栓直乐:“这回闭着眼都能装对了!”
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的李晓军成果丰硕。2019年至2021年,他获得11项专利,其中“低净空隧道腕臂定位装置”发明专利获评“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等专利。2023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两个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申请了5项专利。
为年轻人高高树起创新创效、岗位建功大旗的李晓军,过去十年收获满满,点点滴滴已化作青春记忆。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着更高目标奋勇前行。
(宝鸡融媒李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