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京市政协委员聚焦山区避险搬迁建言献策

北京市政协昨天(20日)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进行协商议政。前期,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各民主党派市委、涉农区政协,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报告。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针对7月下旬北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暴露的乡村发展与安全统筹问题,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聚焦山区村庄避险搬迁、乡村布局优化、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建言献策,提出一系列旨在补齐乡村韧性短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灾害应对能力的意见建议,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扩大农村投资消费提供思路。

补齐韧性短板加强农村“生命线”建设

“7月下旬,北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再次提醒我们统筹乡村发展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姚学祥表示,北京郊区山高沟深,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究其原因,既有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和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影响,也与山区乡村韧性弱有关。

姚学祥表示,要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首先要补齐韧性短板,为投资者提供收益预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他建议,充分认识避险搬迁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治本之策,下决心把位于山洪沟道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庄迁出来,把空心村、老人村并起来,在产业规划、乡村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努力去风险、强韧性,实现从被动灾害应急向主动减轻风险转变,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村镇在桥梁下游的部分灾情严重。究其原因,桥梁、树木等导致河道堵塞、洪水漫溢,洪水冲入村镇会掏空地基、摧毁房屋和道路,进一步堵塞下游河道放大灾情。”姚学祥说,要全面梳理山区村镇和建筑等情况,清理整治河道沟道,提高桥梁建设标准,为山洪、泥石流让出通道,增强行洪泄流能力。

优化乡村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山区村庄布局过于分散,给应对近期发生的洪灾造成了影响。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吴永常表示,目前,全市生态涵养区有278个“空心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6%;北京市中心城区还有172个村,且在二环边仍有建制村。

吴永常建议,将乡村布局优化工作纳入北京“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中,适应乡村人口演变新趋势,科学调整村庄规模,优化镇村体系布局,引导用地指标、建筑规模等空间资源要素向人口聚集、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精准投放,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向新市镇、重点发展的村庄布局投放,通过空间统筹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同时,瞄准地质灾害频发村庄、生态环境脆弱村庄、人口严重流失村庄、纳入城市开发建设范围村庄,采取完全合并型、中心村带动型、村改社区型、功能整合型等四种模式,引导人口、产业、资源向重点区域集中,提高乡村国土空间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率。

推进平急两用提升转移安置时效性

在专题协商会上,多位市政协委员及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提出推动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批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满足居民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要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李永生表示,门头沟区“乡村美育馆”、平谷区体育中心等平急两用设施均在本次转移安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平谷区体育中心为例,该设施在2小时内完成从运动场馆到应急安置点的转换,妥善安置转移群众400余人,不仅提供了安全住所,还通过临时搭建的文化活动区缓解了群众的焦虑情绪。”李永生表示,“平时”与“急时”的双轨转换模式,本身就是对城乡资源融合利用的创新。他建议,系统推进体育场馆、文化中心等公共场所的硬件改造与功能优化,增强极端天气下大规模人员接收与保障能力。同时,健全酒店等经营性场所的平急转换机制,确保应急状态下快速激活安置功能。发挥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的就近安置作用,整合应急避难、物资储备等功能模块,缩短转移距离、提升安置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