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古朴的江南小巷里,湿漉漉的地面反射着清晨的阳光。昨夜下了很久的雨,李记包子铺刚开门,门口已是雾气氤氲,一屉屉竹蒸笼里的热气升腾而出,已有几名顾客在店门外排队。
李峰打开蒸笼盖时,歪头将脸侧开,以防止脸被蒸汽烫伤;他用长柄夹夹包子时,会小心夹住包子的底部,避开包子的褶皱处。这些都是父亲李润教给他的小窍门。李峰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理想,最后还是决定先回老家小县城帮父亲卖包子,传承李家的手艺。但是包子好吃不好做,李峰的手艺还远远赶不上父亲。
“张大爷,两个肉馅、两个素馅,您拿好,小心烫。”李峰阳光开朗,对顾客永远都是笑脸相迎。张大爷是李记包子铺的熟客,他扯着嗓门对正在做包子的李润喊:“老李,你生了个好儿子啊,包子铺后继有人啦!”清晨的阳光像碎金,洒满了街道,小巷里充满了欢乐的烟火气。
李润两只胳膊都戴着袖套,袖套上沾满了雪白的面粉,边沿已经陈旧、破损,但总是被洗得干干净净。李峰看着父亲用手掌揉面,他想起小时候,就是吃着父亲做的包子长大的。母亲去世得早,是父亲用这门手艺撑起了这个家。
“阿峰,两个包子,老样子。”一个女孩甜甜地说着,扫码付了款。女孩叫林美,是李峰的女朋友,就在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上班,每天早上都会来买两个包子做早餐。李峰和林美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两人感情很好,但林美的母亲嫌弃李峰家,不同意两人交往。“你一个卖包子的,今后怎么给阿美幸福?”这话就像铁锤一样,重重地砸在李峰心上。
将近中午的时候,李峰已经哈欠连连。李记包子铺用的都是新鲜的猪肉和蔬菜,所以每天凌晨三点不到,父子俩就得起床去买菜,买回来后,还得忙着剁馅、调味、和面,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隔壁的“易鲜”餐馆做的是午饭和晚饭的生意,店门在中午时才打开。餐馆的老板孙易,以前也是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备菜,忙一整天,很是辛苦。但是最近两个月,李润发现孙易都是快中午才过来开店,可一点儿也不耽误生意,这让李润感到有些纳闷。后来才知道,孙易如今用的都是料理包,材料都是现成的,一元成本的煎蛋可以卖到四元,稳赚不赔。
午后一点,包子铺里的最后一个包子也卖完了,李润关了店门,开始和李峰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李润问:“你和阿美的事情怎么样了?”李峰没接话,叹了口气,坐在那儿闷闷不乐。
此时的隔壁餐馆热闹得很,因为出餐快,生意反而更红火了。父子俩都沉默着。李峰突然说:“爸,要不我们也用料理包吧,这样赚得多,也不必那么辛苦。”李润听了,脸色一沉,起身背对着儿子,一边冲洗着手上的面粉,一边说:“做包子的手艺,是你爷爷传给我的,从调馅到和面,几代人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这可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啊。”李峰说:“爸,可现在时代不同了,你得学会变通。”李润突然拔高了嗓门,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怒气:“再怎么变,也不能丢了手艺!我只知道要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生意,你别忘了,这间包子铺虽然不大,但我就是靠着它,才养活了咱全家,不能对不起老主顾。”
李峰不想激怒父亲,便不再争辩,他知道父亲是对的,可心里始终不是滋味。
回家的路上,李峰突然收到了林美发来的微信:“阿峰,明天早上,我会带我妈一起去你店里吃包子,你可要好好表现。”李峰回复道:“你妈不是不同意咱俩的事吗,怎么会愿意过来吃包子?”林美回复:“日久见人心嘛,你人踏实又能干,包子铺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不会看错人的,我妈一定也会看到你的好。”
李峰笑了,抬头看看天,天色分外晴朗干净。他扭头对父亲说:“爸,对不起,刚才的事我以后不会再提了。”李润一愣,旋即舒展开脸上的皱纹,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最难的日子都过来了,以后莫再说那些丧气话。走,回家。”
小巷里洋溢着喧闹与欢笑,正是这世间最平凡的市井烟火,让此刻的父子俩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