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即将于8月21日正式发布vivoVision,这是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首次推出对标苹果VisionPro的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早在今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就已经展示过vivoVision的外观设计。而就在产品正式发布前夕,vivo还举行了“vivo会客厅”活动,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谈及了更多vivoVision备受关注的话题,比如研发动机、销售价格、技术趋势等。
胡柏山透露,vivoVision的诸多关键部件,其实在现有的手机供应链中就已具备,无需再开拓新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他指出,vivoVision的价格有望降至1万元左右或低于1万元。
胡柏山还谈到,vivoVision探索版不计划卖给消费者。“如果一开始硬件体验不好,就会给整个市场和用户留下负面影响,那我宁可慢一点。我们第一次推向消费者的产品必须提供80分的体验,所以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在2-3年内提供80分的产品。”
新浪科技梳理了胡柏山的分享全文,略有删改:
谈动机:MR可作为机器人“眼睛”和“大脑”
胡柏山:大家也很清楚,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台智能手机,大概09年、10年开始进入普及状态,也逐渐过去15个年头了。今年是2025年,我们也在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足够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为什么手机仍然不能被其他品类完全取代?原因在于手机的便携性相当不错,同时手机屏幕上所能交互的信息也相对足够,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把手机往各个方向拓展——社交工具、娱乐工具、游戏工具、办公工具、学习工具、快递小哥的生产力工具、视频博主的创作工具。
我们也在往另外一个方向探索,就是满足足够的沉浸式体验需求。今年,《哪吒2》特别火,大家对大屏娱乐、大屏游戏这种沉浸式体验也是非常期待的。所以对vivo来讲,我们叫“以用户为核心”,我们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来展开。用户有大屏的需求,自然而然,我们得满足这个需求。
所以我们在看解决方案的时候,过去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是大屏幕的彩电,但是它有它的问题,比方说,一个80寸到100寸的电视,客厅可能得有9.6米、7米,家庭小的还放不进去,买个彩电甚至得把窗户拆了才能把它搬进去。然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也不是家里很多人的,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以它的面积也没那么大。
我们在想,这个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最后发现,其实MR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当然,为什么是MR而不是VR?我们也在想,看电影中途总得起来上个厕所、喝点水、吃点东西,如果是VR的话,那你得把它取下来,你不能摸黑去上洗手间、去找东西。所以MR把VR的优势以及AR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沉浸体验的问题,又能把现实的一些信息显示出来,解决体验持续性的问题。这是我们过去对MR的一个认知和洞察。
当然,这个时候大模型还没有出来,但是过去三年,大模型技术席卷,因为大模型的加持,加上数字世界里的很多信息在过去有足够的沉淀,当然大家也对未来有很好的憧憬。既然有了大模型,机器人时代是不是就要来临了?我想很多人都有思考,我们也在想,在未来机器人时代,vivo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还是那句话:我们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机器人的方向其实也是有很多种,有工业的机器人,有提供点到点服务的机器人,家庭场景要不要机器人?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得出的结论是,以足够长的时间来看,中国未来会面临着相对较低的生育率,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这是现状。vivo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面对这个环境下,扮演我们应该承担的角色,承担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责。
所以我们在想,未来的家庭机器人是vivo要去做的。那是我们长期的愿景,这可能是5年、甚至10年,这是我们长远的方向。MR在这里面找到了跟未来机器人结合的方向。
家庭的场景是一个非结构化的场景,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其实都不一样。因为冰箱摆放、餐桌摆放,我相信找不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两家人,所以我们就叫它非结构化的场景。非结构化的场景下,对机器人来说,未来训练环境的数据怎么去积累,这是它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对机器人来讲,既然是非结构化的场景,它其实还是面临很多复杂决策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想,MR可能是基于未来家用机器人场景目标情况下很好的设备。
所以总结两点,以现在的时间来看,一方面MR要解决用户短期、大屏、沉浸式的需求;站在未来长期角度,MR是可以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满足家庭机器人长期发展。
谈价格:肯定可以降至万元或低于万元
胡柏山:vivoVision在轻便化方面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未来在我看来,硬件层面其实不是大问题,为什么不是大问题?毕竟我们是在中国,中国目前的环境跟10年、15年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从芯片、系统、应用、整机、端到端的能力跟15年前刚做智能机的时候相比有巨大的提升。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vivoVision很多关键部件,其实已经在我们过去的手机供应链体系里面完成了,不需要再新增供应链,就在我们原有的供应链体系里,比方说SoC、光机、摄像头、机构件,都在整个现有的供应链里面已经完成了。这是作为整机厂商来说最大的底气。
当然未来是不是能够有很大的突破?价格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能否让足够大的用户基础形成,这是一个源头。为什么中国的智能机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把价格落到了只比功能机高20%-30%。所以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如何能够让vivoVision的价格降到大部分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
当然,感觉上也比较靠谱。为什么靠谱?第一点,整个供应链生态现在已经在我所有可掌控的范围之内。XFold实际的销售总价在8500-9500元人民币,一年现在大概能够卖60万台。我相信只要硬件足够好,价格肯定也可以落到大概1万人民币附近或少于1万。在这个基础情况下,体验好,我想60万台没有问题,当然再努力,未来可以继续更大。
所以大家所担心的用户基数的问题,我相信也能很快地解决。所以就变成什么呢?从硬件生态的角度来讲,整个供应链都可以落地。从用户基数来讲,价格可以落到大家能够接受的程度。然后有了这两个前提,既然是未来,我们可以让它快一点到来,不一定说非要等三年以后,也可以是两年以后甚至一年。
谈目标:2-3年内提供80分的产品
胡柏山:我们从功能机、智能机,到现在做MR,其实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过程,它毕竟不是一个纯数字的东西,它是个物理的产品,我们这一代产品重量控制在400克以内。但如果说真正要按照我们内部的“黄金标准”来要求,那个标准大概是80分-85分的水平,目前产品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我们这一代产品叫“探索版”,不仅是面向专业人士,我们还有十几二十家线下体验店对外开放,让普通大众用户也能体验,希望通过体验过程,让大家告诉我们哪些指标觉得还有差距。
所以我们才说,我们是要实实在在把硬件造出来,交到用户手里,让他们感受到各个方面,无论是重量、面罩的贴合度、透气性等等各项指标,直到他们觉得非常可以,我觉得这确实还需要一点时间。
所以我们这次推出vivoVision探索版,其实并没有打算卖给普通消费者。如果我们要卖给消费者,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80分,达到80分,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也认为,整个生态的成熟其实跟硬件体验是强相关的。如果一开始硬件体验不好,就会给整个市场和用户留下负面影响,那我宁可慢一点,我们第一次推向消费者的产品就必须提供80分的体验。所以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在2-3年内提供80分的产品。
有了80分的基础体验,整个生态就会进入一个正向循环:硬件体验好,内容生态也会好,内容生态好了,就会吸引更多用户去买硬件,产业就起来了。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我觉得都不能太着急,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硬件客观规律发展,好的体验是需要不断打磨的。
我们这一代产品花了5年时间。比如什么是80分的“黄金体验标准”?我们就花了很长时间。比方为了做好穿戴体验,我们详细测试了中国人的面部数据。因为中国人的面部数据和西方人、南亚人差异都很大。我们未来出海的话,可能5年以后,比如到了中亚、欧洲,整个面部数据全部不一样。要让用户体验好,就必须把这些基础数据、标准都做到位才行。
谈趋势:MR可成为生产力工具
胡柏山:对中国产业来说,当前和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过去我们更多是跟随者,而在MR上,即便不说领先,可能是接近于并驾齐驱。用户端其实并不完全担心、也不完全在意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户要的是他看到的“真实世界”和他想象的一致就行了,所以这里我觉得应该有很多可为的空间。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追求1:1的真实复制,如果能有70%-80%的准确率,对用户来说可能就已经已经很好了。
vivo在全球有5亿智能手机用户,基数还是非常大的。然后我们通过内部的一些方法论,把用户做了很多分类。在过去,刚开始大家知道这个功能机的时候,手机主要是打电话,最多发个短信。到了智能机的时候,手机是一个通讯的工具,是一个社交的工具。然后慢慢地手机屏幕大了以后,手机是一个观影的设备。然后后面游戏出现,手机又是个游戏的工具。然后再后面,手机设备又成了一个生产力工具。什么叫生产力工具?我觉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卖快递小哥,这个设备白天是他最主要的生产力工具。
当然也有,比方说内容制造这一块。因为我们手机的影像比以前要强很多,然后通过AI大模型,我们在视频剪辑的能力这两年也有很大的提升。所以过去大家在电脑前忙活两小时,我们可能在手机上自动把它生成,可能几分钟就搞定了,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满足得比较好。所以这个能力其实是很多非手机厂商所不具备的。
到了MR以后,我认为大差不差。有的人把它作为一个观影的娱乐设备,有人把它作为游戏的娱乐设备,我相信有很多人把它作为生产力的工具,包括学习、办公、游戏制作等。
所以在MR方面,尤其跟非手机厂商相比,我们在用户的洞察、场景的识别、环境标准的制定,这个是我们从手机过来的,这是我们所具备的,这是关于用户这一端。
对于技术这一端,其实我们过去的影像偏平面为主,但是现在开始影像有深度信息,我们影像的打光,怎么把用户的美感拍出来,我们的影像能力也提升了不少。第二我们大模型,很多手机本身算力解决不了的时候,通过云端大模型来解决大模型落地的问题。所以大模型能力我们也比较强。但是过去大模型主要基于数字,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于纯数字。当然未来怎么把物理世界的大模型用上?因为我们认为,最终对于MR来说,既要解决数字世界的问题,同时要解决物理世界的问题。
对于MR设备来讲,我们认为的关键技术到底是什么?我们以终为始看,未来MR这个品类绕不开的技术,我们也会在里面下重注,聚焦投入。当然我们也清楚,光靠我们这一家肯定不行,所以vivo整个生态里面,我们聚焦做我们确实很擅长的事情。比方说我们未来做机器人,我们做眼睛和大脑,小脑和躯干部分合作伙伴干就行。同样在MR里面,我们也是这个逻辑。我们要把我们的资源聚焦在我们能把它做精的地方,剩下的怎么让整个产业链能够一起来做,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产业共融,这是我们底子里的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所以这三方面构成了我们在MR这个产品方向上的足够底气,甚至可以表现得比手机更好,因为我们的手机才有了这个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