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许宁侯志奇杨雪薇
近日,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人武部工作人员来到该县孝敬镇东原庄村,走访慰问了抗战老兵张文君先生。
张文君:男,汉族,1926年7月生,博爱县孝敬镇东原庄村人。在他十八岁的那年,被路过的八路军搭救,也正是在那一次之后,张文君就一直渴望加入八路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文君开始参军报国,于1945年4月参加革命。入伍后在北山太行军区稍加训练就投奔了抗日战场,先后在沁阳、济源、小寨沟战场同日军作战。1946年11月在解放滑县战役中右腿中枪,历经生死考验,但他强忍剧痛继续战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于杀敌,直至战斗胜利。1946年8月入党。
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一部珍贵的“活历史”、一本丰富的“教科书”。抗战老兵张文君提及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老人目光如炬,瞬间将记忆拉回战火纷飞的抗日现场。老人回忆道,18岁时,当时村里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他也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爹娘后来知道了,没骂我,只说‘好好打鬼子,给家里争光’。”就这样,张文君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第四野战军所属沁河支队45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开展抗日战争,后任机枪班班长。日本投降后,老人在解放战争期间依旧在部队与国民党作战,当时根据战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所在部队转移到博爱县北部寨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军开始主动出击,张文君老人相继参加了攻打修武、李封、沁阳、辉县等战役。在老人的回忆里,最难忘的是攻打沁阳时,由于敌人深沟高垒,凭借炮楼作战,部队三个排的战士几乎全部牺牲,“那场战斗,虽取得了胜利,但一个连的战士仅剩28人。”老人眼眶微红,“有个和我同村的兄弟,牺牲时才17岁,他最后说的还是‘别管我,继续打’。”
次年11月,张文君老人所在的部队一个晚上长途行军一百里赴山东枣庄配合作战。这次战役,老人所在的部队打入敌人老巢,但随后被敌人反包围,在老人以为已经无法突围时,我军增援纵队在关键时刻及时支援并投入战斗,与老人所在部队里应外合,最终彻底打败敌军。据老人讲“枪一响人就有劲,打一天的仗人都不觉得累”,老人作为机枪班班长,带领战士们英勇冲锋、奋战一线,不慎右腿负伤,即使连站起来都很艰难,他还是表示自己能咬牙坚持,绝不离开队伍,坚定地说“只要能胜利,怎样都值!”
全国解放后,张文君复员回乡,默默奋斗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书写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张文君老人说:“我残疾回村生活后,国家每月发放补贴,每逢‘八一建军节’‘重阳节’‘春节’,组织部门、武装部门等专门带慰问礼金、礼品前来探望,我打心底里感激,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打过仗的老兵。”
由于张文君听力减退,在采访老人时,需要老人子女帮忙,靠近他耳边用家乡话大声“翻译”。采访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老人身上,给老人花白的头发镀上一层金光。老人饱经沧桑的脸庞、坚毅的神情且眼里依然有光,保持着中国老军人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