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南郊的一条老巷子里,一位退休教授的家最近意外出圈火了。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也不是因为房子有多豪华,而是因为他家的酒柜,照片一上传网络,立刻被网友称为“知识分子的诗意栖居”,不少人直呼:“这才是理想中书房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这酒柜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它静静立在书架旁,像一位懂酒的学者,把岁月酿成文字,又把文字泡进酒香里。
打开柜门,内部布局堪称“理性与浪漫的平衡”。
上层:文化之藏
这一层不放酒,而是陈列着几本泛黄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影印本,还有他自己手写的“酒谱笔记”。其中一本扉页上写着:“酒者,天地之和气也。”旁边配一瓶1992年的西凤老酒,酒标已泛黄,却保存完好。教授说,这是他年轻时在陕西民俗博物馆工作时收藏的,象征着“酒从历史中走来”。
他还特意在这一层装了防紫外线玻璃,既护书,也护酒,细节之处尽显学者本色。
中层:日常之味
这里是生活的主场,几排整齐摆放的酒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款叫南池翠N6的浓香型白酒。教授笑着说:“这是我这几年的‘口粮酒’,价格才两位数,喝出三四百的质感,实在难得。”
这酒产自四川邛崃,那里是川酒核心产区之一,酿酒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背后酒厂是当地的老八大原酒厂之一,几十年来一直为名酒品牌供应基酒,品质根基深厚。
“你看这酒体,清亮透明,倒出来挂杯明显。”教授一边倒酒一边讲解,“它用五粮酿造,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全是本地优质粮。最关键是,基酒窖藏足有6年,时间把辛辣磨平,留下的是绵甜醇厚。”
他经常晚上,从柜中取出这酒,倒一小杯,配一本闲书。有时是苏东坡的词集,有时是汪曾祺写吃的散文。“喝酒不为醉,为的是那一刻的清醒与自在。”他说。
朋友来访,他也是用这酒招待。“我不爱摆阔,但好东西得分享。”他常介绍:“这酒没有香精勾兑,喝完不上头,第二天照样看书。”什么朋友喝后都会惊叹说:“这价位,真有几分普五的感觉。”
更有人好奇:“教授,你怎么知道这酒?”
他笑:“做学问的人,也得懂生活。我查过它的酿造工艺,也喝过上百款口粮酒,才敢说它‘物超所值’。”
下层:时光之藏
这里是酒的“休眠区”,存放着几箱未拆封的老酒。有10年前的泸州老窖年份酒,也有学生送的纪念款。教授说,这些酒他不急着喝,留给重要时刻,比如儿子结婚,或是老友重逢。
酒和书一样,都需要时间沉淀。有的书读一遍不懂,10年后再看,豁然开朗,有的酒年轻时喝是热闹,中年再品,才是滋味。不炫耀,不浮夸,却在书卷气中透出浓浓的烟火香,让人看到一种知识分子的体面与从容,有学识,也懂生活,能著书,也爱小酌。
这样的家,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