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升即走”,该反思了! 惊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41岁副教授黄恺跳楼自杀,内心满是悲恸。这位北大毕业、学术履历耀眼的学者,发表15篇顶刊论文,教学成果也极为突出,却被“非升即走”考核制度压垮。 “非升即走”本是为了打破高校聘任机制的沉疴,激发青年教师科研主动性,可现实中却变了味。 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严苛的考核指标,像论文发表数量、课题申请级别和教学学时要求,让青年教师们苦不堪言。 黄恺为了达标,日夜扑在科研上,放弃热爱的长周期课题,却仍难敌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和课题申请的激烈竞争,教学也在重压下难以尽善尽美。 从更广视角看,“非升即走”在不少高校都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它让青年教师陷入短期功利主义,为追求快速出成果,放弃长远学术探索;教学被边缘化,本末倒置。长期高压下,教师们身心俱疲,心理问题频发,背离了高校培养人才、发展学术的初衷。 如今,多所高校开始反思并调整,如中国海洋大学明确无“非升即走”,为青年教师提供稳定环境。 高校考核不应仅看冰冷数字,更要关注教师作为人的需求和发展,建立多元考核体系,注重教学、科研、师德等多方面,给予足够支持与引导,让高校成为学术的净土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