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8年汶川地震前,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并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业,而是专注

2008年汶川地震前,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并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业,而是专注于组织地震疏散演练,他还多次申请资金,要求加固教学楼,当时很多人觉得他不务正业,但他这样的举措,最终救了许多人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育环境中,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升学率视为头等大事,哪个学校能送出更多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就意味着更高的声望与地位。 在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有一位校长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叫叶志平,人们一开始对他的做法并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他不务正业,因为他关心的不是学生成绩,而是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校舍安全和地震疏散演练。 叶志平上任后,第一件大事不是研究怎么提高分数,而是仔细检查教学楼,他发现楼板缝隙里填充的竟然是纸袋而不是混凝土,承重柱的粗细也远低于标准,扶手摇晃不稳,厕所楼因年久失修早已锈蚀严重。 在许多人眼里,这些问题可以先放一放,毕竟楼房还能用,学生的成绩才更急迫,但他心里清楚,如果真的有天灾人祸,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他开始一次又一次往教育局跑,申请资金修缮,三年间,他为学校争取到几十万元,把教学楼逐步加固,承重柱重新包裹钢筋混凝土,楼板也灌注了新的材料,就连楼梯扶手都更换为坚固耐用的实心构件,施工时,他常常亲自在工地盯着,每一根钢筋、每一块砖,都要确认符合要求才放行。 光有坚固的楼房并不能保证安全,他意识到,即便建筑撑住了,若是师生在突发情况下惊慌失措,也同样会酿成惨剧。 2005年,他开始在全校推行地震疏散演练,他制定了详尽的方案,不同年级、不同楼层都有明确的撤离路线与时间要求,一楼的学生必须在半分钟内撤到操场,二楼要在一分钟内完成,楼层越高时间越紧迫,每次演练,他都会亲自计时,要求严格,学生稍有拖沓就得重练。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并不受欢迎,有的教师认为演练占用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有的家长觉得这是形式主义,甚至有人直接到教育局投诉,说他不抓升学率,整天折腾这些没用的事情。 教育部门一度也产生了怀疑,担心他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但叶志平并没有退缩,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认定的原则,比起考试分数,学生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这种看似“执拗”的坚持,在2008年5月12日那一刻成为了全校师生的救命稻草,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汶川发生强烈地震,距离震中不到四十公里的桑枣中学顿时剧烈摇晃,砖瓦掉落,墙体出现裂缝,但教学楼并没有倒塌。 此时师生们没有陷入混乱,他们按照平日演练的流程,迅速有序地撤离,有人从一楼直接跑向操场,有人从二楼、三楼按既定楼梯顺序下楼,甚至老师们也按照要求守在拐角处维持秩序,避免拥挤踩踏,短短九十多秒,全校两千三百多人已经站在了操场上,整齐而安然。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周边不少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伤亡惨重,而桑枣中学却做到了零伤亡,那栋曾被人嘲笑为“多此一举”的加固楼房,顶住了地震的冲击。 那些曾被抱怨占用时间的演练,化作了学生们下意识的逃生本能,人们这才意识到,叶志平并非杞人忧天,他提前十几年的准备,正是关键时刻的保障。 过去曾批评他“浪费资源”的家长与教师开始反思,教育局也彻底改变了看法,社会舆论很快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最牛校长”的称号广为流传,面对这样的赞誉,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校长应尽的责任,让学生能够平安走出校园。 地震之后,他继续带领学校投入灾后重建,检查新的教学楼是否符合抗震标准,安排新的演练计划,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安全”二字,不论外界如何评价,他都保持一贯的低调。 多年过去,人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依然感叹那种“坚持”背后的远见,一个在当时显得另类的选择,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两千三百多个鲜活的生命。 事实证明,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分数与升学,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危险来临时活下去,叶志平用十几年的坚守,为世人揭示了教育的另一种重量,让孩子平安成长,比任何成绩都更值得铭记。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广网《汶川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最牛校长叶志平已离世》